慧眼识珠,父皇当初说的不错,你是一块和氏之璧,明儿我叫王府的管家送你一些东阿阿胶、长白山的人参,该好好补补。”
“四爷当心了,下官的身体一直很健壮。”俞禄道。
“勿要推辞,我向来觉得父皇对你的赏赐太薄了,你用不着,家里不是还有一个老太太吗?”
京师城北有两道大门:德胜门,安定门。朝廷出兵走德胜门,意味着会得到胜利,收兵走安定门,意味着凯旋归来,当然了,失败也回安定门,安定是否属实也就不知道了。
文武百官、王公贵族亲自来送大将军王嬴题出征,最后康靖帝也乘帝辇来了,随行的还有一位开国功臣镇国公牛清,康靖帝还下令陕甘总督接应粮草、九省统制王子腾为副将。嬴题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壮烈的一天,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他认为父皇把兵权交给他,是对他最为信任,这一天几位行注目礼的亲王也心思迥异。
有锦衣卫同知在身的俞禄也在人群中目送大军出行,然后骑马从北城回来。
若干年后,现任户部主事的施文生在他的文集《京师见闻录》写下这样一段话:“青海一战,鞑子见燧发枪便望风而逃……班师回朝,龙颜大悦,上曰:俞卿功不可没……”
那个时候,由翰林院主持修撰的《大乾会典》这样写道:“俞禄,直隶沧州人,本为贾府之奴,后以例捐出身,捐官户部捐纳房,擢扬州两淮盐运使司运判,暗中查清盐运使戚建辉贪墨一案,迁淮安府河道参谋,清河县大治,转济南府三齐监盗,大胜而归,擢锦衣卫同知……禄天资聪颖,文武双全,自创燧发枪……”
后世的历史学家如此定位俞禄:俞禄是治河专家、军事家、政治家、文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发明家,他发明的燧发枪彻底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加快了历史进程,在历史上延续了两百多年。
……
这时康靖四十八年的年节早过了,俞禄因为前世六亲缘薄,对过节非常厌恶,别人的热闹愈发衬托他的冷清,今生虽然慢慢转变了一点,但也不多,他从北城德胜门回到西城家门时,就见一干邻居羡慕嫉妒恨地交头接耳,说是不但雍亲王府的管家送了礼物,就连礼部的光禄寺也差人送了俸禄银子、内帑过来(当朝的光禄寺并入礼部,俞禄外任时的俸禄是藩司衙门的布政使下发)。
那些人包括豪奴的家人们,看见俞禄回来纷纷闭嘴,投来艳羡的目光,升为俞府管家的戚衽匆匆跑出来,一边牵马一边道:“老爷,今儿一大早上,顺天府尹递了帖子来请,说是有要事相商。”
顺天府尹?俞禄想自己和这位三品京兆尹并没有交情,暗暗留了心,又想,几年过去了,要不要去看一下元春呢?王子腾也在西北,如果战争胜利了,再加上贾府的格局,俞禄自己并不敢保证元春能不变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