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场宴席是何懋卿做主请的,因为他上任扬州知府,是新的东道主。
但林如海的意思,是给他接风洗尘,他二人共事相处的时间,比俞、林二人多得多,因此交情也颇为深厚。
何懋卿最近有些不大开心,浙江老家那边,宗亲族人时不时隔三差五地跑过来找事,要么是借钱,要么是在衙门谋个职位,要么是哪家打官司,写信来叫他“关照关照”。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这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古代的宗法、礼法认为,一名读书人的功成名就,首先,你要有几代的家世积累,包括物质上、精神上的传承,穷人是读不起书的,那个时候笔墨纸砚都很贵,请老师、进书院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族人几代的努力很重要。其次是家中的父母、妻子,他们为了儿子(丈夫)考取功名,往往付出了很多,于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儿子(丈夫)也会给父母妻子请封诰。
这样一来,如果你对族人、家人一点孝敬之心也不保持,众叛亲离,那么一被人查到,参你一本,轻则革职,重则定罪。
所以,明朝的大思想家李贽逃不脱这种礼法的桎梏,只能拖着不回家,本朝的何懋卿也只能如此,惹不起,便只能躲。“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不过何懋卿虽然心下不快,但是几年为官,洗尽了年少与铅尘,心中所想,也不轻易流露在表面。
还是在扬州城内,林府的后院花厅,林如海的眸子先对俞禄一瞥,又对何懋卿一瞥,把二人表情尽收眼中,轻轻摸了摸飘逸的胡须:“二位府台大人,苏州是必走一趟的吧?”
“是的,巡抚衙门、布政使衙门、按察使衙门,都要挂牌子,只是在下与何兄交任的时间较为宽松,因此不急在这一时。”俞禄放下了夜光杯:“晚生途经潞河驿时,听闻大人上了奏本,莫非是告病辞官?”
“贤侄猜得不错。”林如海的声音低了下来:“我在扬州待了好几年了,这个年纪,便是再回升为京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况且如今的朝廷局势波谲云诡,我更不想卷入这场浪潮之中。你们还没到扬州,上谕的准许就下来了,正好,我故籍也在苏州,此去也要运夫人的灵柩归故里,咱们正好同行。”
俞禄与何懋卿对视一眼,各自不语,林如海又看似随意道:“俞贤侄是辅国之才,何大人也从未推行苛政,故此我与二位一见如故,相交莫逆。现下我有一事相求,正有一笔家中薄财存入扬州钱庄,以备将来小女所需,还请二位给我做个中保。”
林如海干了这几年巡盐御史,权大势大,按扬州盐商一百万还是小富的现实情况,说林家能有一百万银子,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那么,红楼之中黛玉又为何对宝钗诉说,她的一切费用都是贾府来出?林家的家产呢?呵呵……
林黛玉到底懂不懂这些人情世故,俞禄不想深究,但是,黛玉、湘云都是没见过当票的,黛玉听宝钗说了当票,还说“人也太会想钱了”。
“不过是小事。”俞禄与何懋卿点头应允,心里想着这些。
酉时末,三人散开,林如海看着俞禄一副欲言又止之样,终究碍于何懋卿,而没有开口。
何懋卿发现了这点,临走之前故意停住脚步,等俞禄走了,又转回来:“林御史,官场是官场,私下是私下,离了官场,咱们便与凡人无异,若有什么难言之隐,但说无妨,何某与俞兄的为人,林御史想必也清楚。更何况,说起来,我二人是四爷的人,林御史肯倾心相交,不怕他人攻击,何某也甚为感激。”
“这是没有的话。”林如海起身相送到走廊,一久未见,此君倍显老态,虽是红光满面,也不过回光返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