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身为河北安抚使,主领大名府的一切事物,当然不会这么闲的,只为签订一个合同来到铁匠作坊,作为枢密副使,算是远离朝堂。
大名府跟东京汴梁,只有400多里,可是身为值守一方安抚使,他不可能随便的就离开大名府前往京城,往来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八百里加急,或者是秘密渠道。
朝堂之上的一切,他都清楚,因为铁料掀起的巨浪,连他也没有想到,他在看到铁匠作坊的铁料之后,第一个选择就是军方的运作,300万斤,已经是极限了,在他的款项之中支出来的。
可是朝堂上,甚至把除了铁匠的领域,都给纳入其中,虽然这股风潮还没有影响到大名府,可是只要大名府稍稍的挤一挤,一年达到3000万斤,也是不成问题。
到这里,他忍不住感慨与赵信的眼光独到,在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的行业之中,撬动整个政坛的风暴,甚至连一个参知政事和数百各个品级的官员,都因此吃了大亏,让仁宗和三司使一下子吃饱了。
工部局和铸造司的事情,他也略知一二,看来,大名府也应该裁撤,至于裁撤之后,当然是并入到铁匠作坊之中。
实际上,在铁匠作坊大规模的招募的时候,一些没有编制,没有记录,原来为工部局和铸造司工作的铁匠么,绝大多数都并入了铁匠作坊,现在剩下的只有一半左右,包括了800多个大匠,3000多个帮工还有一部分的劳力,这部分人如果离开,对于大名府来说,等于是去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曹刿真的很奇怪,为什么,死气沉沉,超过数十年都没有改变的铁匠们,在赵信的手中都玩出花来,一个不过是四五岁的智龄小孩,居然有这么大的能力和魄力。
可是,每每看到赵信,感触到他深邃和睿智的眼神,他就知道,没原来真的有神授天授这一说,人跟人是不一样。
在定下了枢密院的1500万斤的订单之后,曹刿再次的下达了的900万斤的订单,这一部分的订单,是用于民用项目的,并且试探一下,人员安置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赵信来说是措不及防,不过,不是没有防备,让人手忙脚乱的措不及防,而是真正兴奋的措不及防。
铁匠,在当权者的眼里,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工人,他们按照上面的订单,进行工作,生产出合格的铁料,如果要说想什么,就是一个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反正大家平均,只要把任务给完成了。
可是在赵信这里不一样,因为成立铁匠作坊,赵信对于大名府的铁匠进行了几轮的招募,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只有甚少一部分大匠,还是一些年老力衰。
壮年的,技术精干的铁匠,都被工部局和铸造司网络,虽然赵信给的薪水很高,可是有官方的身份,他们受到了限制,没有人敢过来。
换做之前,赵信还以为,大匠没什么,一个大匠甚至不如一片白纸有用,可是有了催化剂,和一些的系统改造的事情,赵信发现,他不能小看这些古人的财富,几千年的冶炼史,几十年钻研,达到顶峰的大匠,无论是天赋,还是个人能力,都相当的突出,就算不能给全局提出改变,也足以让他们很快的适应。
这可不是五六十岁,年老力衰的大匠,这是正值壮年,各方面都在巅峰的大匠的。
无论是大匠,帮工,还是其他的劳力,只要大名府愿意给,他一个不拉的照单全收,不过是一两万人,在没有培训,没有训练完成的时候,只给基本生活费,要到彻底的掌握了技能之后,大规模的产出之后,再按照量来给。
之前的订单,加上枢密院之后的订单,2700万斤以上,按照目前出厂的价格,35文,单纯这两份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