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
东南部的雷山县。
有一山,名雷公山,山势巍峨挺拨,雄伟壮观。
其内,森林苍翠,溪水晶亮透明,瀑布垂直飞泻,气势夺人,乃当今世上保护最完好的一块“世外桃源”。
雷公山山脉绵延千里,雷山县东南这一段,从山岭半坡到山下,到处分布着半坡苗寨,一座座苗寨村落,点缀在群峰众岭之间,独特的苗族风情尽显其中。
众多苗寨群之间,有一处独南苗寨。
举目望去,独南寨中,一栋栋的房屋依山而建,屋瓦相连,密密麻麻,鳞次栉比。
正是初夏季节,村里村外,处处鸟语花香。田垄、道边,葱绿的草丛之中,红、白、紫的玉兰和杜鹃花盛开怒放,争奇斗艳,一目之下,美不胜收。
然而,雷公山的山体,却终日白雾缭绕。
虽近响午,苍茫的薄雾依旧不见散去,山体的形态朦胧模糊,不得细见。
蜿蜒的山道,穿越在山体之上,犹如云雾中穿梭的蛟龙,忽隐忽现。
在薄雾笼罩的山道之上,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正在半山腰往山上行走。
近午阳光,透过云雾和道边大树的树叶,变得温暖柔和,斑驳的光线投射到少年身上,在山道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随着少年脚步移动。
行走中的少年,身穿粗布衣裳,背着藤编大背篓,肩上斜挎着一个军用旧壶,右手提一个竹篮,被雾水和汗水微微浸湿的头发之下,是一张清秀的脸,看上去略显瘦弱。
少年名叫于凡,天蒙蒙亮,他就从寨子出发,一路上山。
上山之后,于凡采草药、捡蘑菇、摘栗子忙乎了大半天。
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去雷公坪,他几乎毫不停歇、高效率的做完这些事情,然后继续往山上赶。
山道是一条砂石土路,一直通往山顶,两侧树木丛生,高不可攀。兴许本就不是路,只是千百年来人们进山践踏而成的。
雷公坪的位置未到山顶,而是在山峰北面四分之三高的地方。
于凡此刻行走的山道路段,位于雷公山半山腰之处。
山腰以下路段,砂石路面清晰可寻,显然日常踩踏行走的人不少,靠山吃山的苗寨村民经常行走。
而自半山腰往上,山道上的杂草腐叶,逐渐多起来,可见至此,平日行人渐少。
此时,于凡虽行走略显匆急,面有微汗,但神色坚毅宁静,呼吸均匀悠长,步履节奏并未凌乱,握着竹篮的胳膊依然稳定。
如此一路向上行走,经过一片青竹林,穿过一段树木丛生的小道,走了一个多小时,于凡终于赶到雷公坪。
此时他已然筋疲力尽,胸腹起伏可见,略微有些急促。
附近寨民所说的雷公坪,其实就是一处高山盆地。海拔约1850米,面积400多亩,四周高中间低,从南侧一处不高青石山体顺流而下的一条小溪,横贯整个盆地。
葱绿的青草和矮小灌木丛形成了一块草甸,如绿毯一般铺满了整个雷公坪。
在草甸之中,有一条青石路通往北侧一个土台。
于凡站在青石路上,花了片刻时间,调整了呼吸。随即从背篓里取出一个军用旧壶,在小溪里打了水,便顺着青石路走到了土台前。
于凡盯着土台上北侧不远处的一个石碑,喃喃自语道:“点将台......天书碑.......,爷爷说这里有机缘,可都已经三年了,机缘到底在哪里呢?”
眼前的土台,便是雷公山的点将台,点将台上的石碑,就是天书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