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箍桶巷菊英楼。”
下车,费了一番口舌打发走了同样过于热情的车夫,目送马车走远,米彧进楼再出楼。
也多亏了如今流行的公案,米彧这个外行的商人,都知道怎么摆脱被跟踪的危险。
走路,上车,再下车,再上车,米彧以十二分的谨慎,用了一个时辰,抵达了目的地。
前方的街巷,车流一直拥堵到了路口。
终于到了。
十余年后,再一次面对人生转折的关口,米彧只是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走了进去。
咔哒咔哒咔哒。
最新式的印刷机,飞轮往返一次,就是一张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报纸,苏颂亲笔题名的时代二字,鲜红的印在报纸刊头。
一张张报纸堆叠起来,被马车送往京师各处分发点,又从分发点,分散给数以千计的书报摊报童,乃至民家门口的信箱中。
头版头条,是皇宋海军成功登陆太宰府的新闻,第二版中,有第三期一千五百万贯战争国债成功发售的消息,第三四版是地方新闻,几个月来,各地灾民安置和救助工作一直都是报道的重点,今天也不例外。
时代作为一份新刊,一开始只有一张四版,于今也只有八个版面,几乎没有广告,以详实严谨的新闻为卖点。
不过近来几天,许多忠实的读者在草草翻阅过甚至有的都没有前面七版之后,就直接翻到了最后一版。
两部连载,占据了版面的下半部。一部是流行的世情公案,另一部也是同样流行的游记。不过这里的两部连载,比其他报纸的连载,少了许多轻佻的成分更多了几分严肃和严谨。
一层空气包裹着地球,但是大气层的厚度远远小于地月距离,在月球和地球之间,是一片虚空。
虚空之中,没有阻力,也没有动力,即使是一个石块,只要在飞出大气层后,给它一个向前的速度,就能一直飞行下去,直到撞到别的物体比如月球。
但是在进入虚空之前,首先要突破的,是相比起地月距离,相比地球直径,只有薄薄一层的大气层。
由下而上逐渐稀薄的空气,无法承载飞船,也无法承载任何借用空气而飞天的机器。
如何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如何突破大气层,的前半段,提出了一个接一个的想法,然后一个接一个的被否定,书中的主角也随之一步步的陷入困境。
到底要怎么破局,读者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
返璞归真。我们只要向后施加一个力,然后让反作用力推动我们上去。
就像火箭?
就像火箭!
那必需要一支足够大的火箭了。
在精擅格物的人群中,这不算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有些人早早的就知道了答案,在自然学会中,如何飞行的课题,早就被翻过来覆过去的讨论了不知多少遍。
比空气轻和比空气重的两派,打了不知多少嘴仗。尽管比空气重的一派,至今也只有在空中盘旋不到一分钟的滑翔器,而比空气重的一派,飞船上天已经二十年了,但动力问题同样没有解决,两边都是空对空,只是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限。如火箭这样的飞行方式,早早的就被人提出来了。
但对于时代的绝大部分的受众来说,他们对格物的认知,远不如他们对政治的了解。他们知道火箭,而在他们的心目中,火箭与吕惠卿有着牵扯不清的关联。
使用火箭,不论在技术上有多么大的可行性,,第一时间就被那些政治生物关联到了吕惠卿的身上。
是疏忽,还是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