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并不知道自己的奏折已经被拦下来了,他正与张说商量下一步的走向。
这几天李善将自己的整个规划彻底的给张说说了一遍,科普知识破除迷信,建立科学体系等事宜让张说有些难以接受。但是张说是个注重事实的人,李善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就将大理建设的如此的繁荣,这就足以打动张说了。
不过唐朝毕竟不是大理,唐朝的人口是大理的数十倍,国土更是辽阔,风俗文化都不是大理能够比拟的,而李善通过海上贸易让大理富余起来的办法在大唐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李善的规划在大唐实施的难度是几何倍数的。
不过张说还是觉得李善的计划是可行的,且不说别的事情,单单就是机械化的研究以及工业的发展就让张说感觉耳目一新。
张说作为一个老臣,能有这番见识,确实让李善也刮目相看。别看四书五经教化的这些老臣满腹的刚理伦常,但是对于民生社稷他们也关注了几十年,什么可以用之于民,他们也是一清二楚的。
按照两人的估计,这次的证据足以让李林甫失去皇上的信任,那么他们就可以趁机上书采取改革行动。先从最容易让世人接受的机械制造与新品种种植开始,推广玉米棉花的种植,采用更加便利的的机械加工等等。
“这是我拟定的建设条例,我准备开放清化港口和安宁府两个地方,让唐朝派人前去学习。并且打算在唐朝的各大重要城市建立学校,教学我所学的知识。”李善道。
张说道:“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不要有你出面为好,由老夫找人出面向陛下进言,毕竟旁观者清,我与你没有利益纠葛,相信陛下会听从我的意见的。”
自从上次李善无意间触怒唐肃宗之后,唐肃宗一直以来不见李善,对李善采取冷淡的态度,所以这时候李善出面主张这样的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不过张说就没有这个顾及,张说这么多年的肱骨之臣,对朝廷的忠心已经不需要查证了,张说提出这个意见,最起码唐肃宗会公正的去考量的。
李善道:“此言极是,另外,这些撤销节度使的计划也应该逐步的实施了。”
张说道:“李善,凡事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这几年内如果可以把大理对唐朝开放的事宜做好已经算是大功一件了,如果强行推进不但引起陛下的反感,地方上的反响也不得不考虑。树敌过多不是明智之举。这次李林甫虽然吃了个闷亏,但是还不知道陛下如何处置他,我料想陛下就算是削了李林甫的官职也不会对他严惩的。一则李林甫是皇室宗亲,又是三朝元老,而来李林甫门生故吏众多,朝中人很多都是李林甫的亲信。”
李善郁闷的道:“这也是先皇时候留下的隐患,李林甫此人无非就是投机取巧,治国之道根本就是一窍不通,让此人担当宰相国家如何不衰退?”
中国自古的官职演变就是官官相护,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行政权力与监督权力的混淆与包庇都是朝廷逐渐衰落的根本。
单单是靠上位者的明察秋毫来维持的政体不可能长久的存在下去,李善在大理建立的行政监督措施已经出现了奇效。源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体系的启发,李善将他运用到了大理的治理之中,建立了目前世界中最公正有效的政府,这也是李善要向唐肃宗建议的最主要的意见,只不过被接受的难度也会非常
张说道:“我这就进宫一趟,探一探风声,想必现在陛下已经收到了奏章,且看陛下有何打算吧。”
李林甫府中,
李辅国已经将他了解的李善的问题都说与李林甫听了,李辅国的地位就相当于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自然是对皇上的事情一清二楚,只不过一开始他并没有想与李善作对。不过李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