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做了番解释,以便让他们了解这样做的必要性,“因为你在太空拍摄的时候,不可能是用最好的摄影机在拍,也不可能换镜头,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所以说用那些特效镜头是为了展现在太空摄影的感觉。”
根据杜克的了解,在太空拍摄是真的会有一些漏光的,由于太阳的遥远以及太空的乌黑一片,如果在阴影部分没有表现出地球反射过来的光的话,那么反差就会变得特别大,比任何在地球上看到的东西都要大。
所以说,在电影里需要很多高对比度的画面。
要怎么让观众信服在太空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性是比较让人伤脑筋的,一般用于太空电影中的桥段杜克都不能用,不管是用模拟还是用特效。比如大气中放电过程引起的脉冲电磁辐射——也就是天电,把远处的天电处理得闷闷的不那么有力量,是不符合电影观众期待的。
还有爆炸,在宇宙中有爆炸的话,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到底那是什么样的。
因此后期制作时,也不会完全按照宇航员提供的资料,有时候不得不破例,比如说宇航员从太空站出去往往要花50分钟的时间,这样的东西肯定不能照搬,到时观众们看得正高兴,影片就给他们这样一个东西,后果可想而知。
当然,对于动作什么的,杜克还是会先做得和现实一样的,也会有些会破例,但是总会让这些动作看起来是有意义的。
还有一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成败,那就是3D。
由于《阿凡达》引发的热潮,现如今,很多好莱坞公司都准备将旗下的经典电影转成3D再重新发行上映,以便冷饭热炒,大赚一笔。
毫无疑问,杜克走在了整个好莱坞的前面,早在年初的时候,《魔戒》三部曲的3D版本就借助《阿凡达》的热潮,从全球收获了3亿多美元的票房。
而对于《地心引力》而言,杜克决定把它拍成一部3D电影更多是为了它的故事服务,里面的场景,大多是漂浮在外太空之中,用3D的话肯定效果斐然。
在很早之前,杜克就确认《地心引力》会是一部CG和实景拍摄相结合的电影,但是在开始拍摄之前,他一直没有决定到底是要用3D直接拍还是后期转换为3D。
杜克和约翰?施瓦兹曼试过用3D拍,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需要在狭窄的灯箱里放好笨重的3D拍摄装备,很是麻烦。
所以,在当时杜克去了工业光魔然后把3D转换结果带回来之后,剧组发现,太空这个特定的环境以及剧组特殊的拍摄方法,实拍转换之后的画面和直接用3D拍摄并无区别,而且实际拍起来效率高太多了。
于是,杜克毫不犹豫的抛弃了3D实拍的打算。
但《地心引力》绝对不会是一部假3D影片,它的拍摄和制作方法都极其特别,与传统的转制3D截然不同。
传统转制3D的做法是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把电影转换成3D,《地心引力》则不同。
早在前期制作中,工业光魔转换3D的工作就开始了,杜克的3D总监克里斯?帕克斯一直在与工业光魔的相关的队一起工作,他详细的向他们解释了杜克的理念,都是精心思考过的。
比如,广袤宇宙的空旷和狭窄得几乎能使人感到幽闭恐惧的太空舱之间的巨大对比。
从一开始,这个团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必须确保,转换得来的3D画面能够和CGI做出来的3D画面无缝对接。
实景拍摄之后要转成3D,CGI做出来的也是3D,两个都是3D,但是一个是转换的,一个是特效做出来的。
还有一点,在做这些的时候,他们还无法确保这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