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海面上几乎归于沉寂,恩懑耳边只剩下重磅炮弹划过空气所产生的特殊鸣响。
十数秒后,远处海面上传来一震更加强烈的雷鸣,那是炮弹坠入海中并发生爆炸的声音。贝恩克可以想象到那艘敌舰上的水兵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大口径炮弹会有怎样的反应。
对方很快以炮声作为回答,尽管从一万六、七千米之外射来的炮弹有些欠缺准头,但贝恩克和舰上的军官们依然能够从炮弹爆时的声势作出判断:那是16英寸舰炮所发射的炮弹。
15和16英寸两种口径的舰炮,威力似乎相差了一个等级,以炮弹的炮口动能来看,后者至少是前者的130%,穿甲深度增加20%以上,但上一场大战的辉煌胜利让德国海军官兵有足够的信心和傲气来藐视这种差距,战术和技术的发挥也确实能够很大限度地弥补之,30年代初期颇受关注的德国马肯森级和英国海军上将级就是最好的例证,在第一次圣米格尔岛海战中,装备15英寸舰炮的马肯森级在强强对话中,表现要比装备16英寸的海军上将级好得多。客观公正地进行推演,两者面对面单挑的胜负几率各半——海军上将级的主炮穿甲弹能够有效贯穿对手的主装甲带,马肯森级的穿甲弹同样能够威胁到对手的核心部位,关键在于谁能够率先打出决定性的一击。
在“马肯森”号进行了第二轮试探性的主炮射击之后,雷达室报告说,敌方有两艘轻舰艇转向驶来,另外四艘战舰保持既有航向和航速不变。
从率领同盟国主力舰队开赴亚速尔群岛以来,贝恩克与美英海军打了大小海战11场,领教过敌方将领的各种战术套路,看到对手这般应对,便知那两艘轻舰艇是派来“点灯摸鱼”的。于是,他下令以主炮攻击对方的大型战舰,而以副炮对付那些小型军舰。
跟同时期建造的所有德国主力舰一样,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装备着炮塔式的150毫米双联装副炮,其特点是精度高、射程远、射速快,对轻巡洋舰及以下级别的舰艇有着很强的杀伤力。贝恩克的指令传达下去后不久,雷达室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调头驶来的两艘敌方轻舰艇有一艘突然急剧失速,迅速与同伴拉开了距离。
不管那艘敌舰是真伤还是诈伤,贝恩克非常果断地调整了部署,“马肯森”号的副炮和两艘随行轻巡的火力随即集中到了敌人的“单箭头”身上。渐渐的,贝恩克已经可以通过对方军舰上腾起的火团看到它大致的轮廓。那是一艘典型的双烟囱驱逐舰,尽管面对的敌手强大无比,上面的舰炮仍在坚持不懈的开火,但每被击中一次,它便有一门或者两门火炮短暂的停止发射——非封闭式炮塔内的战斗人员在这样的战斗中损失恐怕远远高于封闭式炮塔,但不用多久,那看似哑火的舰炮便又重新开火,只是它们的炮弹从未真正威胁到装甲厚实的“马肯森”号。
8时11分,就在交火开始后20分钟,那艘属于美英阵营的驱逐舰带着它的大多数舰员从海面上消失了,它仅有的贡献就是让对手接连开火,从而为己方主力舰的观瞄射击提供了便利。
在贝恩克的指挥下,“马肯森”号暂时停止了射击,尽管从东北方打来的重磅炮弹一发接着一发落在附近海面,激起一团又一团巨大的水浪,它如同一只狡猾而又有充足耐心的狐狸,静静地改变航向、调整姿态。
在此期间,两艘德国轻巡洋舰疯狂蹂躏因伤失速的另一艘敌方轻舰艇,它在绝望中朝着同盟国舰艇的方向打出照明弹,却因火炮射程不及而一无所获。
约莫一袋烟的功夫,“马肯森”号及随行轻巡敏捷地运动到了美英舰艇南翼,得知两艘轻舰艇接连受难,对面的指挥官已经意识到战斗的形势对自己很是不利,于是主动摆出了撤退姿态,这让贝恩克很是疑惑——对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