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只有放下,才能获得平和,而这种平和是不可能仅从阅读经文中得到的。它需要亲身力行。”
(三)
就这样,那个曾经名叫拉里的印度大商贾,从此消失于我的视野了。
他退出了。他不是因为害怕困难和问题才退出的。
就如同我此刻萌生退意,并不是因为遭遇了挫折和困难。
高雄从新德里带回了拉里先生给我写的最后一张卡片。他在经过土耳其转机飞回加拿大的时候,把它从伊斯坦布尔寄的机场寄给了我。
卡片上只写着一句话。那是耆那教《奥塔拉哈亚纳经》上的一句话:“最难的是放弃你自己。”
我就是因为拉里先生,而知道了耆那教。
(四)
我也和你们一样,信仰过科学。一直以来,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我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
但是,我从中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它们均不能解释生从何来,死后何往,不能解释我们为何在此,为何会有共同的前世记忆,不能指引我,如何才能战胜生老病死的碾压,如何才能将你,救出短寿与备受痛苦折磨的不幸命运。如何才能改变以前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如何才能改善命运,如何才能救度广大无边的无可奈何与身不由己。
所有的那些科学,它们迄今为止,尚未提供可信的、可以验证的答案。
后来,我又寄希望于超越世间知识的宗教。
以前,我也和你们一样,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是麻痹人民的精神工具,是反科学的,只有愚夫愚妇才会相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不可能相信这些没有依据的幻想和呓语的。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观点,其实不是我天生的。是后天教育灌输到我头脑中的。它并非我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结果。
在高中毕业后的岁月当中,我涉猎了好多种类的宗教,从你们听说过的,到从未听说过的,以致于很多身边人都认为,我将来有志于做一个宗教研究者。比如说,韦格,他本人就是宗教比较学的研究者,他给了我大量的帮助,指引了我入门的路径,他认为,我和他一样,是想从事宗教方面的人文研究。他很想发展我成为他的研究生,传承他的衣钵,和他一起,在研究的路途上继续深入。就像中国学界的泰斗季羡林先生那样。
但是,我对宗教感兴趣的动力,却并非想要开展学术研究。我是想找到救拔你,救拔我们,救拔所有生命于生死困厄的答案。我对学术研究以及由此带来的名利,根本没有兴趣。认识吐火文,能解吐火文的经典,知道拜火教的皈依,又有何益?所有的这些渊博,都无法阻挡那辆卡车把你撞飞,都无法阻挡你偿还命债,都无法消除你身受的万般痛苦,都无法改变我们在生死沉浮中的无助和不自由。
所以,我心里很清楚,虽然是跟随韦格老师入门的,但最终,我们会分道扬镳。
宗教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张药方。能把药方倒背如流,能够解释所有药物的药性、来源、产地、治疗案例,这都不能治愈我的疾病。唯有找到正确的药方,服用下去,让药方里的药物,渗入生命的内部,和生命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够治愈疾病。宗教对我来说,也就像是一张菜谱,看着菜谱,知道所有菜的典故、制作流程、厨师家史,都不能让饥饿的人吃饱。唯有照菜谱把菜做出来,吃下去,才能解决饥饿的痛苦。
学术研究之无用,就在于看菜单、看处方,却不亲自食用。
我不会走上那条道路。
(五)
本来《求道》这一章,有较多章节是记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