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佛,确实名不虚传呀,我仔细观之,其仪态、神韵之美在四川大佛中堪称上乘。”王公子也点头叫好。段公子啧啧称道的说:“这些人确实很会选地址,从科学的角度看,禹迹山的地质构造是很适合摩崖造像,因为整个山体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山石的硬度和结构都比较理想。同时,刻凿佛像的那一面山体减小了迎风面,延缓了风化速度,还减少了烈日和暴雨的危害。所以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如初。”
胡娇娇又好奇的问道:“这究竟是谁呀,为什么在这深山老林里面修建如此大的一座大佛呢?而且这佛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完全看不出来?又花了多少时间修的呢?”
一休哥脱口而出道:“如此巨大的佛像,想必开凿也颇费了工夫,民间集资,无法象皇室贵族那般讲求精细装饰,村民更看重于佛像之慈悲。不过肯定是花了巨资的,不过究竟是什么年代,我确实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还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洋洋洒洒的说起来:“确实如此,这个现在都还没有定论,刻凿大佛的发起者是谁?这恐怕比大佛的身世还让人难说清。不过关于大佛的来历,有个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民间流传最广的故事是:很久前,山腰上住着一户人家,日子清苦而平静。主人晚上做梦梦见佛,佛告诉他自己的位置,要他请人开凿。于是,那人请来工匠,说来也奇怪,凿子碰着哪里,哪里的石块就纷纷而落,很自然地,一尊神圣的大佛呈现在面前。不过我觉得是当地一些虔诚的佛教信徒发起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完成这一宏伟工程,那些虔诚的信徒通过化缘、募捐等方式到民间筹集资金,然后花钱请来以刻凿佛像为职业的石匠对整个山石进行设计。而大佛刻凿的确切时间由于没有确凿的记载,因而民间流传着三种版本。一种版本是,明万历进士曹学诠在《蜀中广记》卷二十四《名胜记》第二十四中写道:县(南部县)东南与蓬州(今蓬安)相接三十里为禹迹山,禹治水所经也,有小石泉,凿石为像,层楼覆之,宋绍兴间何汝贤有禹迹山院记。所以人们据此推断,北宋时期大佛就已经存在。另一种版本是,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45),北方战乱连年不断,唐玄宗入蜀避难,一大批画匠、雕工、高僧跟随他进驻四川,并带来了四川文化艺术的繁荣。后来,四川图腾石佛进入了鼎盛时期。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巴中石刻、广元石刻以及乐山大佛等先后涌现出来。这些石刻佛像的涌现表明,禹迹山大佛“出生”的最佳时机也是那一时期。第三种版本是,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沈荣(成都府犀浦尉的侄子)请人在今南部县盘龙镇回龙山上刻凿了《功德记》与十五尊佛像,其中佛像的造型和表现手法与禹迹山大佛惊人相似。这说明,刻凿大佛的工匠与刻凿唐代回龙山佛像的工匠应该是同一批人,如果排除他们之间是师徒关系的话,禹迹山大佛的“生日”在公元769年左右。
小飞不假思索的说道:“这个我在相关的报道中看到过,不过我觉得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禹迹山大佛的衣纹雕刻手法带有明显的盛唐遗风,同时也体现出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唐代画风。所以当时人们之所以要不惜如此高的代价刻凿这么一尊大佛,很可能与佛教文化的兴起有关。”
段公子点点头说:“我也觉得你们确实有道理,而且这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这禹迹山大佛肯定不是只用一日修成的,不是短时间就能完工的,不过我们可以用乐山大佛进行参照与推算。大家看,乐山大佛高71米,刻凿花费时间是90年,禹迹山大佛原高18米左右,高度虽不及乐山大佛的三分之一,但是难度却因为是立佛,全身比例要求严而不亚于乐山大佛。如果在工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刻凿禹迹山大佛估计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