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新感受着自己脑海中的这条狼的数据,用手擦了擦原本就不存在的眼泪。
这种久违的感觉,
熟悉的题目,
那富有生机的题目字数,饱满但又显着刚毅的题目数据,华丽又有着科技美的逻辑结构。
真的妹的恶心,又要进行体制下的应试考试了。
刘启新没有认为自己高中的时候,过的有多么好,也不认为十分艰难不堪。
那种生活当然会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对于刘启新来说,那种生活劣势要远远的大于优势。
还记得以前网上许多小编宣传各种鸡汤。
“高中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或者“当你进入大学的时候,会发现高中其实更美好。”
要是让刘启新说的话,
这些新闻、鸡汤都是2B。
第一点,一个时期的好坏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怎么可以代表几乎所以人发表这种言论。
第二点,一个人不去学会怎么向前走,竟然死死的认为18岁,或者说高中就是自己的巅峰时刻,那这体制教育真是被比想象的更失败。人活着,本来就是为了追求更好。
最后一点,也是很明显、清晰的一点。
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不喜欢这种应试教育,这种为应试考试而诞生的高中好不好?
无论是所谓的学渣和学霸,作为一个人,都想要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作为学神,考入顶尖大学的人,平均来说比其他人更加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毫无疑问,无论专家如何分析这种高考的优点,违背了‘寻找自己的目标’这个特点是永远不会变的。
还有的专家会说,顶尖的教育者研发的这套体制难道会不好吗?
这种不分析、没实例就下结论的例子就是耍流氓。
这种‘好’是为谁好?
教书育人,是大家都知道的。
而体制下的高考几乎将这点完全抛弃了,每个人也是心知肚明的。
再拿实例来讲。
如果说哪种教育的成果更好?
首先这种好怎么去定义?
如果从最大范围的定义,就是推动全人类的发展。那么毫无疑问这种高考制度带来的几乎为零。
目前推动人类的顶尖科技以及知识都是来源于西方的大学、研究所等教育科研机构。
再从小的方面讲,经过了这种教育,我们个人是否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在经历大部分时间用来刷题的生活中,你有什么时间去尝试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而刘启新还记得,距离自己以前国家不远的岛国,他们从小学开始就会接触大学的科研人员以及其他人员来学校互动。其目的就是让孩子慢慢的不断的寻找自己的目标。
而那个国家的教育,虽然十分趋向西方化,但是体系和自己国家的才更像。
刘启新收回了自己的思想。
这从来都不是崇洋厌内,而是事实。
不过当然了,这只是目前的思绪,随着时间的转移,新的旅程的开启,可能加入新的观点,甚至将以前自认为的观点推翻。
毕竟,一个想要有所前进的人,是不断的接受外界的信息。
符合自己世界观的,可以优化自己行为方式的收为己用。
糟粕则弃之。
刘启新看着面前这个渐渐逼近的土狼,然后在脑海中解析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