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王二桑不说话了,王白花趁机溜走,跑到凌麒的院子去了。
“你来找我凌哥哥的?”张冰雪一眼就看见了她,笑道。
王白花瞪了她一眼,眼神如娇似嗔,动人之极,可惜张冰雪同为女子,自然不为所动。
“可惜,真是不巧,他去赶集卖布去了。”
王白花挠挠头:“对哦,今天当集呢。”
凌麒此时正在卖布。
古代的商品交易市场称为“市”、“集”或者“场”,每个地方都有固定的市,城有“城市”,乡有乡市,不过由于经济的落后,除了个别繁荣县城,大多数市集并不是每天开启,而是在每隔固定的时间开启,尤其是乡市,很多人就是等到这一天,纷纷出门“赶集”交易种种物品。
所以古代也没有“城市”的说法,“城”“县”是政治单位,“市”是经济单位,两者是分开的。
凌麒所在的这个乡的市,十天才开启一次。
这时候,有些行脚商人也会赶来售卖东西,卖的多为稀奇古怪的小玩意,什么儿童玩具,新奇饰品之类。
这条街有几个搭起来的简易凉棚,有人在其中歇脚喝茶,竟然还有卖饼子小吃的,凌麒之前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不为其他,只因那饼子是闻起来真的香,难得,想必吃起来也是很好吃的,看其生意那么好就知道。
想来厨艺也有很大的因素吧,不管在什么时代,总有把食物在现有条件下弄得好吃之人,也总有做了一辈子菜也做不出滋味的人。
凉棚之外的人,分成左右两边,基本都是随意的席地而坐,面前的地上便摆着自己要售卖的东西。
市毕竟是官方操办,这时候,自然会派人来维持秩序,那腰跨环首刀傲然走着阔步的人,便是此乡的游徼(警察),此外,还有两个小亭卒负责协助维护治安。
不过凌麒是卖布这种硬通货,不必摆摊,因为有专人摆摊收这种货物的人。
农家基本自己都织的布,卖出去的布基本是卖给那些商家,这些商家的目标自然是那些大户人家。
毕竟这个时代(明清以前),还没有什么专门织布厂或者织布作坊的存在。(也就是没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这些布匹商会派人在市集“进货”,然后又统一到县城里卖。
当然,凌麒卖出的布,自然不会是“市场价”,而是“批发价”。
但凌麒也不可能去讲价,这本就是一种产业链,是适应了市场规律所必然的产物,包括到现代也是如此。
所以这也是这类商人令人讨厌的一点,自己不事生产,几乎靠周转交易(倒买倒卖)就能发家致富,看起来完全是不劳而获,朝廷当然要打压商人。(后世的资本家已经脱离传统商人的概念。)
不打压商人,那经商这么赚钱,都去经商了,谁来生产?没有生产吃什么?没有吃的岂不是又要有人造反?那还统治个毛线。
“重农抑商”实乃李悝商鞅等人高瞻远瞩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