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选择。
赵高走进书房,打破了屋中令人窒息的沉默。
赵胜微笑着让赵高免礼入座,抢先与他说道:"高儿英气内敛,沉稳有度,果然大有六哥遗风。平阳有后,吾心甚慰。"
赵章也接言道:"高儿聪慧,吾也早有耳闻。六岁进学,习儒守礼,兼修墨法。又自幼随六弟习练弓马,可谓学贯百家,文武双全。有孙如此,夫复何求。"
赵玉见赵高在两人一番夸赞下有些沾沾自喜,心知不妙。她心中暗想:"吾倒不必再担心带赵高回平阳之后,可能暴露平安谷隐密的事情了。赵高还是经不住权势诱惑,决定留在邯郸,受封袭爵了。以前他答应自己,抛开一切,回平阳守丧,不过是在自己压迫之下,说出的违心之言。他又是要学重耳,又是要做赵武,倒可能是真心的。可他也仅仅是羡慕重耳最终所获的权势,仰慕赵武所立的功绩而矣。他不愿意,也不可能,去学重耳赵武的隐忍。他没有重耳的豁达心胸,也缺乏赵武的坚毅执着。没有那份才智手段,没有经历困苦磨砺,既不能审时度势,又不能明辩人心,却偏偏要去享受那份权势。"
见赵玉没有说话,孟氏稍稍放下心来,忙与赵高说道:"高儿。大王有意命你远赴代北,承封袭爵,督军南下。你姑母担心你年青,怕你不能服众,难以胜任,枉送性命,希望你回平阳乡间读书守孝。我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如今你己快到了加冠的年纪,我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
赵高转头看向赵玉,轻声问道:"姑母不是说,大王己同意姑母所请,让我们回乡守丧吗?怎么又来旨意,让我承封袭爵?"
赵玉知道赵高这般说,是想试探自己的态度。她只得无奈地说道:"你大父在秦遇害,代北骑军因心中疑虑,南下迟缓。所以大王才改变主意,希望你能亲自去代北安抚军心。你阿母说的不错,你己快到了加冠的年纪,许多事情也该你自己拿主意了。"
不等赵玉再劝赵高放弃袭爵,赵胜又抢先说道:"你不必担心自身安全。你袭爵之后,平阳府的一切权力和利益都可保留,包括府卫和武士家臣。代北骑军诸将都是你大父一手带出来的,只要见到你得到了应得封赏,看到你大父印信,必会听你调遣,南下邯郸。你做完此事,可以留在邯郸,大王也不会调你出征。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是轰轰烈烈成就一番男儿事业,积攒力量,以报父祖之仇;还是贪生保命,苟安富贵。这些需要你自己拿主意。"
赵高见赵玉并没有阻止和反对赵胜所言,心中大喜。他故作沉思片刻,这才忍住兴奋与赵胜说道:"父祖忠烈,至死都在为国奔波。赵高身负父祖血仇,怎敢辱没父祖英明,怎敢不为国家效力。既然大王需要我出面安抚军心,赵高不敢推辞。"说完又对赵姫行礼致谦道:"高儿鲁莽,有负姑母疼爱之心。还请姑母原谅。也请姑母不必担心,赵高不敢学赵括那般自负胡为。待劝得诸军南下,赵高一定闭门苦修,习文演武,不有所成,绝不领军,决不敢轻舍性命,莽撞复仇。"
赵姫无可奈何地叹息一声道:"儿大不由娘,何况我这当姑母的,还能说些什么。你且好自为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