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安打趣道。
只见在画上有一条巨大的黑龙,双翼遮天蔽日,栖于神木根底。还有一条巨大的黑蛇,身躯环绕着大陆。而在藻井中央的星辰日月下方,整幅画最显眼的位置,还有一对俊美的双子神,一男一女。其中的少年清秀而难辨男女,神采威严,背负六翼,头顶金星,环绕着日轮、迦楼罗焰和许多眼睛,笼罩着璀璨的光明,其中一只眼绘于三角形中。他高鼻深目、白发碧眼,穿着十分古老的直筒长袍,又浑身点缀金银首饰。虽然神色恬静而温和,却一手持火焰大剑,一手持闪电,剑上有黑龙作吞饮利剑状,双膝上又搁着长长的卷轴。他和少女乘着一对巨大的龙凤,环绕着黑暗与火光呈现出阴阳双鱼的样子。在他身下,有一把红色长剑将一邪龙刺于地上。在两人头顶之上,有神木冠盖如天,有一对月白和青色的神鸟,垂首而立于枝头。而在神木之上、日月之下、天极之处,又有一明一暗一对双星,相互旋绕如阴阳双鱼。
而在双星两旁还有一对神祗,似乎是双子神的父母,身周环绕着白炽与黑暗两色的火光。父亲手持着白色的闪电,身着黑衣,光明在其身周形成白龙的模样,立于山巅。母亲仪态万方,身下乘着暗红色的巨蛇,起伏于冥海中。一龙一蛇相互嬉戏,首尾相衔,两人也各伸手托住双星之一。
而在整幅画的最外围,仿佛是宇宙的边缘,环绕着一条褐色的巨龙。它的头和尾在藻井中央象征天极的地方交汇,整个身躯呈一双鱼形。它口中、眼中和身躯里都精致的描绘着细微而浩瀚的星辰,双眼如同明亮的星团,口中衔一颗血红色的星,尤为醒目。
“仔细看的话,这幅画倒也不无道理。”迪尔德丽淡漠而娓娓的说道,“那个看上去像是众神之王的家伙……如果我没有猜错,他是Dyaus Pita。特尤斯是吠陀神话中的天空之父,是一个被遗忘的古老神祇。而组成他名字的两个词语,便是印欧语系中‘神’与‘父’,宙斯和朱庇特的名字便来源于此。或许这幅画的作者的想法与如今的科学界主流不谋而合,认为三者来源于同一个神。”
“嗯……操着原始印欧语的远古部落集合向欧亚各地分化、并影响当地原住民的过程,就包含着他们的神和原住民的神相互影响的历史。古诺尔斯语深受原始印欧语的影响,所以和梵语有着相当多的相通之处——北欧神话 Aesir神族,古伊朗神话的众神Ahura,吠陀神话里的天众Asura,它们的称呼都来自于同一个原始印欧语词根。在梵语和古诺尔斯语中,‘龙’、‘蛇’都是同一个词汇——‘naga’。”维多利亚也饶有兴趣的微微笑道。
“实际上,有人认为尼德霍格就是吠陀神话中的恶龙弗栗多,或者至少相互借鉴。还有学者认为,爱尔兰神话里的达南神族之母Danu和威尔士神话里的神母——河流之神Don就是吠陀神话里的流水之神、恶魔弗栗多之母Danu。这三个名字都来自原始印欧语中的‘流水’。那位手持闪电的神,或许就是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早期吠陀神话带有十分明显的雅利安色彩,操控金刚打败弗栗多的因陀罗,和打败世界蛇的雷神托尔就十分相似,在各路神话中都有着这样一个操控着闪电和神力,打败了大反派的战神或主神形象。直到后来婆罗门教的发展,因陀罗和吠陀神话的地位开始没落,也显现出外来统治者和原住民融合后的文化变迁,就像古代中国同化、融合其他的外来者一样。另一个影响深远的神祇就是原始印度-伊朗信仰中的光明之神、契约之神密特拉,也就是《阿维斯陀》和祆教的密特拉。他在东方就是吠陀中的密多罗,也就是后来佛教中的未来佛——弥勒菩萨。往西边,他曾和太阳神阿波罗、赫利奥斯并列,在古希腊和安纳托利亚地区形成了密特拉教,在古罗马也曾同犹太教、基督教分庭抗礼,并且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