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大宋第一公子 > 第二四四章 拉拢

第二四四章 拉拢(1 / 4)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可是又有不同。

因为宋朝实行的是文人治国,对科举尤为重视。

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录取现象叫做恩科。

开宝三年,赵匡胤给主持科举的礼部下了道圣旨,命他们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

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考了这么久没有考上,给他们一个进士的身份吧。

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赵匡胤这次“恩科”玩儿得大了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起码能看出这位大政治家治国是何等灵活,笼络人才是何等大手笔。

此后的“恩科”一般只涉及极少数人,但是这一少数人也进入到了大宋的上层。也就是不用文章就能得到功名了。

恩科毕竟是极少数的人,有点像今天的特长生,虽然不恰当,也有那么一点意思。

大宋重要的还是高考,哦,不是高考,是常规考试。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常科”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今天高考等公开考试,国家规定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

所有举子都是每年秋季参加乡试,中乡举者冬末会集到京城,次年开春,由礼部主持国家级统一会试。

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开元礼”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也可以看成是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

“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

“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

“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也就是规定范围,你们自己复习,我就考这些内容,至于能不能录取看你们自己的水平了。

而进士和名经两科,举子们最看重的就这两大科,两大科中,又以进士科为最。在唐代有尤为收到重视。

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往往能爬到宰辅的高位。

而明经高中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终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

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是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握到权力,所以基本上都想考进士,那是升官发财的捷径。

“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这种考试形态源于汉朝的射策,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渐形成了一些“常科”性质的制科,也就是经常重复考试的制科题目。

如宋太祖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

宋仁宗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都是从唐朝承袭来的。

制科考试的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

最新小说: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父皇,朕杀回来了! 无敌傻太子 大夏钦天监 质子无敌 神话版隋唐演义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 太监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