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莫叹渺茫中,此去扶桑东更东。一行与师谁共到,唐时明月汉时风。
从日本主流社会对中国的称呼,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在心态上的变化,在宋之前,日本称中国为“汉土”、“唐土”,是五体投地的拜服。
宋为元灭,华夏正统第一次被灭,加上蒙元两次给日本送人头,打破了日本与中土近千年的和平,使得两地敌对百余年,而日本的思想开始出现转变,天朝上过居然被蛮夷所灭,元寇数征日本失败,骨子里崇拜强者的日本,再看中国便不如之前那么恭敬了。
到明朝时,虽有足利氏向明朝称臣,但是之后丰臣秀吉和大部分人,已经把日本视为与明朝同等的存在,称呼明朝为明国,德川家康热衷于同明朝贸易,恢复关系,但实际上也没有称藩。
从“汉土”、“唐土”到“明国”,这说明了日本国在心态上的一个变化。
眼下江户幕府,虽然知道大明的强大,有敬畏之心,但在外交上,还是奉行平等的外交国策。
武士告知了明国使者到了江户湾外,并重点说明了明国巨大的战船,但江户幕府对于巨大的战船,却并不以为意。
巨大,能有多大嘛?日本又不是没与明国交过手。
幕府人员以为下面的人大惊小怪,并没有放在心上,不过他们还是立刻派出武士,前往浦贺迎接明朝使者。
明军出于礼貌,船队并没有开进江户湾,而是停泊在相模湾内,吴世昭代表着明朝,在浦贺登岸,然后在幕府官员的恭迎下,前往江户城同德川幕府交涉。
一路上,吴世昭看见日本的风土人情,田间地头,屋舍景致,人们的穿着,都有这浓厚的唐风,确系有中土之感。
他见沿途风情,不禁想起了足利氏朝拜永乐帝,永乐帝问及日本情况时,日本使者当场所做的一首《答大明皇帝日本风俗诗》“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新酒,金刀囗锦鳞。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吴世昭跑过南洋诸国,除去安南三邦之外,其它的国度与中国的文化习俗,都相去甚远,日本与他们相比,无疑更加接近中国的文化。
华夷之辨争论数千年,其中有“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说法,吴世昭见日本的风土人情,他心中不禁生出了一丝亲近之感。
进入江户后,吴世昭被带入驿馆住下,他询问了幕府官员,征夷大将军何时接见,幕府官员只是让他耐心等候。
当年日本五万人马千艘战船,与一万唐军激战于白江口,被唐军杀得大败,日军光跳海淹死的就有万余。《新唐书》在记载此段历史时,得意洋洋的就一句话,“赤焰张天,贼舟被焚四百余艘。”而唐军未有一艘战船损坏。
这一下就把日本打明白了,此后九百余年,日本未敢再次染指朝鲜。
在打完白江口一战后,唐军也并未进攻日本国,负责指挥的将领刘仁轨派人送还了日本俘虏,对日本说,大唐绝对不会劳师远征日本,但日本以后也不要再来劲,朝鲜的事情以后就不要参与了。
对于明朝而言,这次出动船队远渡日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劳师远征,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特别是船队能够携带的东西有限,过不了多久就会耗完。
清晨,吴世昭与随行的徐俊胜起来,两人进行洗漱之后,便耐心的等候,准备去本丸见德川家纲,可是直到日上三杆,幕府的官员才过来。
徐俊胜是整个事件的经历者,也是证人,所以必须跟着来江户城。
幕府人员先为他们准备了一些食物,每一样都很精致,可是基本全是素食,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