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刻于石上之日,太学诸生纷纷赶来,观此大礼。
石碑落成,伏泉驻足于石碑下,脸露惊色,汉族文化何其深也,后世只是听说熹平石经何等壮观,其原本碑文,多因战乱毁坏,残存寥寥,今日见其本来面目果然不虚。
只见石经碑高一丈许,广四尺,共四十六枚。“骈罗相接”,立于太学门外,以瓦屋覆之,四面栏樟,开门于南,河南郡设卒看守。今日来此观视摹写者,仅车乘便有千余辆,填塞街陌。
四月,郡、国七大水,扩及兖州、豫州、徐州等地,其中为山阳、梁、沛、彭城、下邳、东海以及伏泉的家乡琅邪为主。据家中忠仆来信,其名下庄园亦多有受灾,估计今年是没了收成。
伏泉对此亦无他法,只能令其多招受灾无地农民重建庄园田地,开垦土地,然而得到的回信却让他吃惊,愿为其种植庄园者寥寥无几。
初时听此言伏泉很诧异,竟然农民有地却不种,待得深深问清之后,他才知道原因,世家地主的田租和政府的税赋太重了!重到无地农民更愿意改行从商,因为从商比务农更容易填饱肚子、更有利可图。
税赋,永远是人民百姓的痛,放之后世亦然,后世更能成为保护本国商品的利器。不过在东汉却一方面成了多数世家巨富的道路,他们生活奢靡,可谓是“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另一方面也成了世家有钱却无粮食的窘迫,常有高价求索粮食之事发生。
于此,伏泉别无他法,回书道若是地多,便低租或无偿让无地农民耕种,他的心中只想多给一些人活路。
———————————————————————————————————————————————
汉代无地农民有地不种,可以查到根据很多,这里只用笔者找到的。
【陈志《孙休传》:(永安二年)(259年)(三月)(孙休诏:)……夫一夫不耕,有受其饥,一妇不织,有受其寒;饥寒并至而民不为非者,未之有也。自顷年已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多违此业,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良田渐废,见谷日少,欲求大定,岂可得哉?亦由租入过重,农人利薄,使之然乎!……】这是孙吴皇帝孙休诏书,里面就说了原因。
世家豪族奢靡生活摘自《后汉书·仲长统传》《理乱篇》
世家有钱却没有粮食,根据【陈志《郑浑传》裴注引张璠《汉纪》:(郑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