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说这颗夜明珠有多么少见,夏皇坐拥天下,珍宝阁中奇珍异宝无数,夜明珠只能算是平常的了,只是这样的璀璨夺目,让夏皇看了第一眼便被吸引住的夜明珠足以说明它的珍贵,平罕只是一个小国,比不上那些大国富庶,但能将这国宝级别的夜明珠上贡给夏朝也算是诚意十足了。
而比起这颗珍贵的夜明珠,这次平罕国的使臣倒是出乎了皇帝的预料,这位使臣看着年纪轻轻,但谈吐有度,又精通夏朝语言和文化,跟她沟通起来没有什么障碍,之前有些国家的使臣夏朝语言说的实在晦涩难懂,这让皇帝只能全程一边逐字逐句在脑袋里辨识一遍,一边跟他们说话,真是太累了。
真正出乎皇帝预料的地方,在与这位使臣是一个女子,而且是现任平罕王的女儿,通称是“公主”,但按照东境的传统叫法,应该是“王女”。
当然,这位王女心里明白,夏朝根本不可能将平罕与高句丽那样的国家相提并论,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自然会有差别,所以她必须保持着恭谨,因为她此次出使,真正的目的是想借助夏朝的力量应对高句丽的军事威胁。
或许夏朝不太清楚,但平罕王女自己是十分了解她的父王的,那个男人表面看起来和顺,但骨子里却十分高傲固执,要他屈膝向某人求助,他是做不到的,若非是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是绝不会示人以弱的。
就在这一年年中,野心勃勃的高句丽王高无恤向平罕国崔氏下达了该被称作“最后通牒”的国书,根据探子回报,高句丽国内已经开始动员青壮年而且大张旗鼓,因为他们根本不怕别人知道,他们要的就是让平罕知道抵抗是没有用的,在高句丽大军的威慑下,平罕只有投降。
若高无恤是一个人格高尚、行事有度的君王的话,那投降对平罕来说未必是坏事,至少能够保全百姓。但事实恰恰相反,高无恤性格残忍、行事卑劣,而且反复无常、贪图利益,生平最喜欢的就是武力征服,然后将那些被征服的百姓当做奴隶一般随意羞辱,如果平罕屈服于高句丽的军力而选择投降,那么不仅是崔氏王族,就连平罕的几十万百姓都难以幸免于难。
崔氏王族内部已经做出了统一的决议,那便是决不投降,很难想象,这位对待妻儿、百姓都是一般温和的男人竟有这样的魄力!在王的命令下,平罕全国进入战前的紧张状态,全部的青壮年开始接受军事训练,妇孺则为军队准备各种军资,整个国家凝聚在了一起,他们就像是一家人。
然而,这样的众志成城却并不能为他们换来胜利,平罕的国力军力远逊于高句丽,在御前会议上,大臣们对于这场战争的前景表达了深深的忧患,这时候又有探子来报,声称高句丽已在边境聚集了十万大军,听到这个数字,无论是谁都是心头凉了半截。
他们都明白,以高句丽的国力,调动二十万大军也不是难事,而平罕现在所有的青壮年加起来也就五万人,其中现役军人只有不到两万,以这样的阵容去对付那高句丽善战的十万士兵,后果可想而知。
在高句丽巨大的军事威慑之下,平罕王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忍痛向另一边的百济称臣,以换取百济的援军,然而他的请求却被一向同高句丽作对的百济一口回绝,原来百济在与另一国家新罗的战争中遭到了惨败,即便有心他们也无力出兵。
遭到百济拒绝的平罕王决心下令迎敌,他做好了准备要去最前线,即便是战死也不会向高句丽低头,断绝了最后一丝希望的整个平罕都沉浸在一片悲壮的气氛中。
可就在这个时候,那一丝希望却出现了!
就在平罕王做出决定要死战不降的时候,突然接到探报,原本集结待命的高句丽军毫无征兆的拔营而走,边境线上已经找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这场本应该已经开始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