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情莫逆,与荆襄系的关系也是渐行渐远,多年来一直执掌南中,隐然自成一系。而刘胤就更不必说了,属于皇室一脉,与各大派系更无关系。
尚书台的重组,意味着荆襄派系一支独大的局面已然是一去不返了,益州本土系的失败,许多人认为从此荆襄系将彻底的主宰蜀汉朝堂,但迁都南中之后,政局的发展却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其实这与以董厥樊建为首的荆襄派在此次危机处置中的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是刘胤和霍弋力挺,蜀汉王朝或许就已经谯周忽悠没了,董厥樊建等人身为内阁大臣,在关键的时刻竟然没有站出来与谯周抗争,失宠于刘禅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时穷节乃现,危难见英雄,董厥樊建之流在盛世之中或许算得上能臣,但他们有乱世之中,却实在算不得什么英雄,才识的短板注定他们不会成为力挽狂澜的主角。
刘胤入阁之后,显然更忙了,几十万的军民迁移的南中,如何妥善安置成为尚书台要议的头等大事。
南中幅员辽阔,地域宽广,汉夷杂居,人口复杂。根据东汉时期做的人口统计,南中四郡(七郡是后来增设的)总人口达到了二百八十九万之多,其中建宁郡最少,只有十一万人,永昌郡最多,达到一百八十九七千三百四十四。刘胤不敢肯定这个统计数字是不是有水份,但当时南中的人口之中,汉夷比例悬殊,夷人又大多居无定所,真的很难相信这数据的准确性,人口统计精确到个位数,就算是后世的人口统计,也不可能这么精准,更何况汉代的条件了。
后来蜀汉朝廷没有做过类似的统计,南中地区究竟有多少夷人,一直是个未知之数。不过在册的汉人,却是的详尽记录的,南中七郡在册的汉人总共五万六千余户,计二十三万四千余口,大多集中在建宁郡的味县、滇池、谷昌这些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带,早期南迁的汉人为南中的开发立下卓绝的功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