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的。不过初始时农事、制甲、制戟柄等投入了大量精力,这一块上难再顾及,产量并不高,仅能供给雒阳与诸县衙中使用,直到从曹操那里换来许多老弱、农民已过,才开始请人扩大规模,逐渐供给地方学堂。
最初的无偿供应之后,邓季已开始准备设立官商,买卖纸、盐等物品了。
一民屯顶天也就两百名男女学童,每日又只早上教学,平日还算悠闲,各从县长手中分领到半尺厚的纸张,夫子们便逐渐散去。
走在最后佝偻着身躯的是老庄亭甲屯的夫子,名叫焦望,五十多岁年纪了,年纪大腿脚不利索,不多时便被别人甩在后头老远。
梁县地界还称不上太平,有所顾虑下,土地离得再远的民屯都选择居住在城中,他家并不远,又没什么要紧事,焦望便也不急,抱着纸张只慢慢往前去。
一边走着,他脑中还在想自改用纸张后出现的那些古怪的标点符号。
文章本讲究言简意赅,能省则省,识文断句实属不易,焦望自然知晓,别说无知之辈,便是士人有时也会犯错,一些句子断得有误,其意便差千里,郡里搞出标点后自然要简便省事许多。
好是好,可总让人觉得古怪,读文已有半辈子,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可不是说改就改的,要让他一时便适应过来,可是不易呢!
学堂中自己书写时总会不自觉忘记标注,反倒是那些学童都觉得好,比夫子更能适应,不时指点出他的错误,让他有些面上无光呢。
焦望出自壶关焦氏一族,论起来,邓季屋里的焦姬得叫他一声叔,不过那已是隔着好几辈人的血缘了。
若真细算下来,伍氏、焦氏这样的家族在河南获得的田地其实并不比原先上党的少,只是被拆散分到各县罢了,这也不是邓季有意为之,焦氏全族如今共有如焦望般的四十余名夫子,总不可能全分在一县内。
因四等民之策而大受影响的,是之前田地、赋税关系而依附来的部曲已逐渐脱离掉家族控制,少去这些奴婢将养,族人们生活少不得要受些影响。
不过对焦望来说,关系倒并不太大,他是家族旁支,虽能识文,却没多少名气在身,之前在上党时也是自己耕种的,他把这称为耕读传家。
大汉察举制之下,文士们的名气往往比才学还要重要,甚至因为举孝廉后便有为官资格,为获得“孝”的名声,不乏一些士人剑走偏锋,只图博名,伦理亲情也沦为晋身资本,惹人发笑。
焦望没得显名的机会,才学也不算高,他只不过焦氏中一名没什么名气、才学也普通的文士,幼时曾得机会随家族中前辈学过几年文,然也只是学通《论语》与《孟子》便罢,成年后倒是又陆续借到过一些书籍抄看,也谈不上精通,只能说识字比较全,文意能通透罢了。
老庄亭甲屯百户人家,如今就读学堂的有百二十名男童,二十余位女童,全是他一人教导,自家学通什么,就当教导什么,也不算误人子弟,至于没见识过的书籍,他自己都没读过,自然也不可能教授。
每日早晨学堂中教导两个时辰,田夫子擅使的戒尺他如今也算用得顺手,可自己才学实在有限,这些学生大者十四五岁,幼者则只得六七龄,又得讲究因材施教,女童且不论,大多数男童功夫尚尽花在武艺上,待将来成年,能识文断句便算不差了,只有少数因身体、性格等原因专心向学的,才能有些所得,然终亦有限,这让厚道的焦望不免觉得愧疚。
除去学童们,焦望最近也还有些烦心事。
他虽自诩耕读传家,两个儿子并没什么恶习,却都文不成武不就的,南下到雒阳后,都只被划为平民,他与老妻随幼子家过活数月,待河南分县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