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及八公山一带,这三处驻军除了汉八旗之处,还各自配属了满蒙八骑劲旅,如此一来,大顺王朝的国都庐都(合肥)便处在清军三面威胁之下。
同时,洪承畴又命明廷降臣水师提督刘孔昭为清廷水师总兵,以洪泽湖为水师训练基地,大张旗鼓地扩充水师的兵力和战斗力。
再有,洪承畴分别向明廷和顺廷派出使者,要求罢兵休战,李来享的顺廷自然是求之不得,好不容易喘口气,怎么着也得喘匀实了,以后再打过也不迟,而李来享也知道清廷作出这样的举动,无非就是兵力不足,无法多线作战,光是一个残明就够洪承畴啃上几年了,休战对现在的双方都是不得已却又不得不做的事。
很快,顺廷也作出回应,议和是不可能的,休战也不可能,大顺的太祖太宗都是死在清军的追击之下,议和谁也不会同意,但李来享考虑到现在的大顺实力,休战再所难免,李来享下令驻守在琅琊山的八万顺军退过襄水(本来这八万人在琅琊山与清军清流关的守军对峙),在桑根山一带建营,这等于是主动撤出前线对峙的状态,只是口头上宣称不和议、不谈判。
另一路清廷的使者来到南京,提议清廷与明廷在江淮一带划长江而治,互不侵犯,这一点明廷没人敢接茬,所以清使在南京一呆就是一个多月。
王岚平不是不想见,他现在太想和清廷和议了,他也好腾出手里安顿和统一江南,可议和没人会支持他,老百姓的口水都能将他淹死。
和顺廷一样,王岚平虽然表面上没有议和的姿态,却在事实上表示了这一点,黄得功大军从和州南撤,退回江南太平府境内沿江驻扎,放弃江南的江浦县和西江口水寨,不是王岚平不想守,没有强大的水师作后盾,孤立在江北的一两个据点根本没用,还不如放弃,更重要的是这些据点一直处在清军随时都能进击攻的范围,而王岚平想要救援那必须跨过长江,大江过江的风险太高,不值得一试。
洪承畴虽然没有取得他想要的联明击顺的战略企图,但精明的他也很快看出来,不管是顺还是明。都没有能力与清军全力一战,尤其是明廷,目前还是散沙一盘,自顾不暇。在江淮一带,现在还驻守三十万清军呢。
所以,洪承畴放心大胆,下令抽调江淮满蒙汉八旗兵十万人,先行经明中都凤阳西进。沿淮河进军,过开封、怀庆、西安,最后来到汉中与在这大败大西军孙可望的满蒙七万八旗兵会合。
按洪承畴的战略部署,汉中清军十八人会师后,联合襄樊一带的英王阿济格部十五万人,齐头并进,攻战西川张献忠,随后便顺江而下,或取顺或取明,随心所欲。
不过此时洪承畴的设想还没有完全形成。西进汉中的江淮清军还在进行的路上,大军刚过开封而已,离汉中还远着呢。
清军的大本营设在淮安,想要指挥四川的战事,肯定有诸多不便,于是,洪承畴将江南经略使衙门从江淮搬到了西安,各种战略物资也源源不断地从太原府、真定府、大名府调往汉中。
为此战,洪承畴被清廷授于全权节制江南所有八旗军的权力,在军事上。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郡王尼堪都在其统制之内,清廷也清楚地看到一点。要打败汉人,还得靠汉人,要争取更多更强的汉人为清廷效力,而洪承畴作为汉臣最高降将,不用他去招抚用谁。
洪承畴令多铎镇守江淮,同时下令不得擅自对明顺发动军事行动。一切待收降张献忠之后再说。
整个进兵西川的方略共分三步,其一备战,大军在汉中和襄樊一带集结整训,磨刀霍霍,其二,收拾战领区内汉人臣服大清之心,推行比前明更得民心的民政国策,废卫所,所有军户编入八旗,土地全部分配百姓,军人不在从事农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