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大明金主 > 三百章 老师来访

三百章 老师来访(1 / 4)

春节过后,各府州县在开印办公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劝农春耕。虽然江南头一季的水稻该在三月插种,但是在此之前必须召集各乡图老人开会,三令五申强调春耕事宜,对于家里的确有困难的人,还要给以耕牛和农具的补贴。

这些工作要从正月忙到二月,直到三月插秧,官府的压力才算轻松一些。

郑岳少年时候在家里也是不务生产的贵少爷。他家的地都是佃农耕种,他最多也就是远远看过一眼。真正能够分辨五谷,知道稻和麦的区别,还是上任为官之后的事。这一天,他趁着天气晴朗,蓝天白云,便兴起了巡访的念头。

太祖皇帝为了不许官吏扰民,特别强调县官不能下乡村,并且写进了《大明律》。不过好在后面还有一条小尾巴:如果是点视桥梁、圩岸、驿传、递铺、踏勘、灾伤、检尸、捕贼、抄扎之类,不在其限。

郑岳此番出行,就是去点视桥梁圩岸的。

目的地就是唐行。

据说唐行如今更是繁荣,虽然还不能跟华亭媲美,但比起上海也差不多了。这种雨后春笋一般冒出的繁荣,在农业社会还是太过罕见。大家已经习惯了一块土地经过三五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基础积累,成为富庶之地,看到唐行只是三五个月就更上一层楼,感觉神异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徐元佐眼里,这却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仁寿堂包揽赋税,粮柜就设在唐行。所有人要纳粮,就得来唐行。稍远些的地方当天无法往返,就造成了留宿经济。村里人出趟远门不方便,多少要带点土产,于是又刺激了商品经济。

以前农家缴税。各种愁云惨淡,仁寿堂却是以商税弥补了一部分难收的农税。虽然让小商人承担了更多负累,但是农民却缓了口气,也能够添置一些家庭用品。因此又反哺了小商人的生活。

这些链条环环相扣,构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剪影。在封闭的小环境中。效果格外明显。

郑岳坐在小轿里。随着轿夫的起伏而晃悠。他透过轿窗,看到一块块放满了水的好田,知道这是插秧的前奏,心中也是颇为欣喜。轿子走得慢,远处风光几乎不动。郑岳看了一阵又眯睡一会儿,再看时眼前已经是桑林棉花,甚至占用了良田。

虽然不通农务。郑岳也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国朝之初。百废待兴,大明真个是一穷二白从零开始,衣食住行什么都缺。所以太祖皇帝才将休养生息放在首位,非但劝农稼穑,也规定了棉麻桑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最初时,百姓都愿意种粮,不愿种植棉麻。等国家太平日久,粮食渐渐够吃用了。而棉麻消费日高,种植一亩桑棉可以抵三五亩水稻。还没有种植庄稼的劳累。趋利是人的通性,自然乐意将有限的土地优先种植桑麻棉竹等经济作物。

至于粮食,够自己吃就行了。就算不够吃,还可以买嘛。湖广、浙江都是产粮大省,交通方便,运费也不很高。尤其是湖广,在宋时还是蛮夷荒地,至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天下粮仓。等到两广的土地开发出来,苏松浙江恐怕都不用再种粮食了。

郑岳心中暗叹一声:无农终究不稳,可惜厚利之下,谁肯务本?好在我明年任满,也该是可以升任科道了。

自孝宗弘治朝以来,知县升任知州的只有武宗时候出现过一例,可以忽略不计。其他极少数政绩卓越的知县能够升任按察佥事,少部分升任给事中,最普遍的情况是升任监察御史。

郑岳觉得自己升任按察佥事的机会几乎为零,只希望能够安稳地升个给事中,别再烦心下面的庶务。若是选了监察御史,也希望是大差,不要是巡按光禄寺之类的小差。他正犹自幻想,突然听到后面马蹄隆隆,转眼间就已经很近了。

最新小说: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大夏钦天监 质子无敌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太监皇子 父皇,朕杀回来了! 神话版隋唐演义 无敌傻太子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