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刚过十二点,张家院子前的灵堂就忙碌起来了。
八个五大三粗的壮汉围坐在一起抽烟,脚边放着四根形状如柳叶的木质器具。每一根都粗如大腿,上面有四个咬口,两两组合,就是抬棺材最重要的行头。这玩意儿有个名字:平箍。
这些汉子就是抬棺人。
只要仔细想一下就能知道抬棺材不是件简单活计,这不是有把子力气就能干得了的。
首先,一般而言棺材都是选的杉木当主料。杉木的木质紧密,不容易朽坏,而且对虫蚁也有不错的抵抗力。不过重量比起别的木材要重不少。一口中规中矩的实木棺材少说也有五百多斤,讲究一些的甚至超过六百斤。而且棺材的体型不小,四五个人根本就抬不动。
除了本身的重量之外,抬棺材还有很多讲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逝者进入棺材之后,棺材在落入坟坑之前是不允许沾地的,一丁点都不行!就算是抬棺的人体力不支了也只能用几根长凳作为歇力的支撑,绝对不能直接放地上。
这么一个巨大且沉重的东西还必须要在搬运过程中尽量保持平稳。这就的考验抬棺人相互间的配合了。
一口棺材一般是八个人抬,距离远的话还要准备三到四个轮换的人。为了保持八个人的步调一致,所以,抬棺人之间必须要有长时间的默契,而且需要借助工具。平箍就是一抬棺时必要的工具,不但可以保持棺材在移动中的平稳,还能更好的将抬棺人的力气集中利用。
跟抬棺人沟通完了之后,刘强还有不少事儿要事先安排。比如说开道的队伍。
整个出殡的队伍分为三部分。
走最前面的是丧乐队和阴阳先生,行内称“开道”;走中间的是直系亲属以及抬棺队伍,称“灵行”;走最后的是送丧队伍,多是亲朋好友,称“垫行”。花圈、燃祭之类的东西也是跟着最后的队伍。
按照张家亲属的要求,丧事得风光,所以刘强请来的丧乐队是县里面最好的。一场丧乐下来费用就得一千。
跟平常的乐队不一样,丧乐没有洋乐器,只有五种:唢呐、锣、手鼓、铜铃、中钹。曲目都是当地的古曲,甚至有些曲子连名字都没有,简单的称为“丧一歌”、“丧二歌”等等。都是这些乐师口口相传留下来的。一般人别说演奏,听都没听说过。
魂幡已经从竹竿上降了下来。换了一根一米五的短杆子撑着。幡面上刘强用红色的朱砂新画上了几个符号,还有出殡这天的阴历日期。交到了张家孙子辈一个男丁的手里。
“等会儿你就走在最前面,魂幡要举好,不用举太高,但是一定要举直。途中要是棺材停下,你就需要立马举着魂幡跪在地上。要等棺材重新抬起你才能站起来。明白吗?”
不管你明不明白刘强的话反正是要挨个点名的。除了这个举魂幡的孙子辈。还有捧遗像和灵位的。都是走在最前面,也是一样,棺材停了他们就得跪着。
“这泥地也跪啊?”张玲玲是捧遗像的。她对刘强的话有些不知所措。农村的路可不是平平整整的,又是凌晨,黑灯瞎火的万一跪在石头上了那膝盖还不得乌青?
“这没法子。你要是怕痛的话就在裤腿里塞两团稻草,跪下去要好些。”这种问题刘强也不是第一次遇见了,张口就给办法。至于听不听,他就管不了了。
凌晨一点半的时候,陈志东跑来提醒刘强。“强哥,时辰到了,得进棺了。”
看了看手机时钟,刘强赶紧招呼几个抬棺人。要把张厚山的遗体从灵柩中抬出来放进棺材里,再盖上孝被,放入镇棺物件。
灵柩是一口钢和钢化玻璃制成的冰棺,类似冰箱。作用是防止尸体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