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哲学的书吧!绝对可以磨练你的忍耐力,可以给你最深的沉淀。如果书也不能降服你内心那条狂放的“毒龙”,那就坐下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吧,市场考虑如何更好地表达和行动,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坚持下去。
第二节工作量饱和
管理在演变中总会不停的进化,工作量饱和追根溯源应该可以追溯到泰罗吧,科学管理的先驱。然而因为其存在还有一定的数字意义,更因为企业原始本性的残留,工作量饱和的市场一直有,从科学管理到绩效管理,工作量饱和成功换装。
即便是在现在的文化管理中,工作量饱和虽然被温和的表象边缘化,实际上一直都是管理者心中永远的纠结和员工心中抹不去的锥刺。因为操作手法各异,奖进罚退环境不同,工作量饱和是老虎抓下的刺猬,曹操眼中的汉中。这个东西就像搏击风浪:顶风上,弄得筋疲力尽,甚至直接被风浪淹死;顺流行,管理者那就是在自毁,不是浪把你拍在沙滩上,而是直接拍碎在礁石上。操作上真应该向毛主席学习“浪进我退,浪驻我扰,浪疲我打,浪退我追”。也就是说在有基本底线制度保障的前提下,人要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实制度定的尽量浅显易懂、尽量明确,在操作上也要给予适度的灵活运转空间。秦朝的灭亡就是依法治国却过于僵化执行得结果,而后世制度则更多的是德多于法,强调圣君贤臣,最后也就是“一团和气”。在现实中能够不左不右、又左又右,真正玩好平衡术,能够中庸处世的毕竟是少数,即便有也会被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攻讦诋谮。群众在历史的大潮中就像汇聚的潮水,由弄潮儿牵引,左右皆是虽能自知却不能自制,这也是王朝兴衰更替始终跳不出轮回率的原因。有人说西方的民主模式可以跳出,要知道美国从成立到现在还不到三百年,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好像除了秦、晋、隋少数外,基本都是二百多年、三百多年,至于说商、周,那都是六百、八百了吧?现代人说可以跳出历史的兴亡率,就像毛主席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对共产党的自信一样,因为人只能活在当下,可以向后看,可以臆测将来却不可能跑到将来看看实际情况后再回来说“的确如此”,而且对于这个“将来”,我们能够跑到尽头再跑回来吗?至少现在不能。
我浅显的认为工作量饱和有三个指标:技能极限、心理极限、可持续极限。我说过工作量饱和这个词脱胎于科学管理,泰罗曾经做过挑选熟练技术工人来确定工作产能的事,现在的工作量不再局限于零部件的加工而是扩张到服务业。技能极限,便是指员工拼尽其技能能够完成的工作量;心理极限,则是指员工愿意自我奉献及被动风险而做出的工作量极限;可持续极限,则是考虑的人性、文化和成长空间对一个人做出长期投资后产出的工作量极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技能极限基本在高知识群体不存在,那是挣扎于生活与生存交叉线的人在执行的,属于马斯洛所列的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心理极限则是现当代大多数中国工作人员在现实工作中经常需要驾驭的一个极限,属于马斯洛所列的情感和归属感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这些人最关心的是职位、工资;至于可持续极限则是在互益共赢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最极限值,属于马斯洛所列的求知、审美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
不过很遗憾,我拿不出确切的数字来最终划定这三个极限的阈值,谁叫我是文科生呢,谁叫我喜欢的管理学家是德鲁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