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嘉师的心中,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事实上也可以算是一种教育程度的影响。
毕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亦或者是兵家还是医家,其传承的根本就是一代代的教育。
就以典籍而言,何尝不是先人的智慧结晶之一?
所以,对于张嘉师而言,百家争鸣的情况并不是一种错误,反而是一个让教育方式有更多选择的基础。
而事实上,就以张嘉师在穿越之前所接受的教育而言,就是一种多派系的整合。
当然,那种教育,张嘉师心中同样是很难有更多的认同感。
按照张嘉师穿越了这么长时间的理解而言,那就是每一种教育方式,事实上都有它自身的利弊,而若是让他选择的话,他更希望能够推行一种“专科”为主的教育方针,而非他算是深受其害的“填鸭式教育”方针。
……
中国历史上关于教育的典故不少,但是最为深刻的典故,还是桃李满天下,以及杏林,儒林这些典故名词最为流传广泛。
桃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个词语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其出处是《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而历史上被认为符合“桃李满天下”的情况有两个: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称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另外一个则是: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六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年,七十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
儒林的典故起源不详,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