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帝国眼下的军事编制当中,步兵依旧是成为了秦军的主要构成兵种。
与始皇帝时期的秦军材官,也就是步兵相对的是,张嘉师麾下的重步兵比例比起始皇帝时期要高得多。
在一支边疆郡兵的都尉麾下的三千人到五千人当中,身披铁扎甲的秦军重步兵的数量占有一半或者是以上,剩下的大部分是弓弩手或者是作为斥候为主的秦军骑步部队。
这样的比例对于秦军而言,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让秦军的部队占据着装备上的部分优势。
但是这样的编制一来花费不菲,二来则是对兵员的规格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一个手持大型铁盾,身披铁扎甲以及头戴铁盔的秦军步兵,一身装备花费就已经是一个内地郡兵当中的皮甲轻步兵的三倍到四倍之间。
这一点还不是更要命的地方,对于张嘉师而言,在装备精良化的同时,也得有足够的人员使用这些装备才能够让这些装备有着发挥作用的余地。
只不过相对于重步兵的难题,秦军的骑士部队数量并不算太多,一直是张嘉师无法解决,或者是秦帝国在短时间根本找不到解决方法的难题。
农耕民族体系对于马匹的繁殖方面,并不是一窍不通,相反,以中国为首的几个农耕民族为主体的国家,都曾经发展出在当其时有着很大影响的骑兵部队。
只不过这些骑兵部队的数量一直都不多,或者是更多的只能够集中这些骑兵部队,起到高机动作战的效率。
战车部队为何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行其道,成为中国军事编制的核心存在,马匹数量是一个方面的影响,而另外一个方面你的影响则是会骑马的人在一开始,甚至是比起会驾驭战车的人要少得多。
这一点在胡服骑射之后,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但是无论是拥有大量马场的国家,亦或者是像楚国这种不得不用农耕地发展出马场的国家,骑兵编制依旧是较为稀少的。
而且农耕民族因为其马种相对较差,即使是发展出一定数量的骑兵部队,都不会有很大规模的重骑兵。
早在商代就有数量不多的骑士和骑马习俗,同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更是被华族称作“骑寇,商的方国人:周人更是为商王朝养马闻名。诗经大雅就记载着周人祖先“古公瞏父,来朝走马”。
春秋时期,以有数千骑得作战记录,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返国时,送以“畴骑二千”。
在春秋战国间,骑兵的使用次数慢慢增多,用于骑兵的战法兵书也层出,如六韬中对骑士作战和选拨骑士的要求。
但是很显然,这些骑兵并没有冲击一个阵型的能力。
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各种使用骑兵作战的兵书和实战阵型。
汉代已经相当注意阵型的使用,当时流行“八阵”。
《文选》注里讲为:方阵、圆阵、牡阵、牝阵、冲阵、轮阵、浮沮阵和雁行阵。
史书记载:李广的四千骑兵与匈奴的四万骑兵遭遇,就使圆阵用弓弩抵抗了两天,支持到救兵到来。
李陵以步对骑的战斗中,所列阵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也是种防御阵型。而进攻阵型,则常是步兵居中,骑兵两翼,便于包抄。
这也就是说,在汉帝国时期,即使是匈奴人的弓骑兵,面对一个严整的步兵方阵,同样缺乏的是冲击这些步兵方阵的能力。
汉代的武器生产直接控制在国家手中。汉朝为保证军队有充足的武器供应,一方面设置管理武器制造业的专职官员,太仆属下的“考工令”,专门负责兵器生产。另一方面设立规模很大的“武库”。有考工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