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寅有一个独生子,三个孙子,大孙子叫陈孔彦,已经在2013年去世。他在世的时候是个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他的柳体字写的非常好,与柳公权的真迹放在一齐,你都认不出来哪个是真的。看那字体的结构,笔画,真叫苍劲有力,龙飞凤舞。陈孔彦教过书,文质彬彬,他要是见了熟人,自己立正站好了,慢条斯理的向你问候。他这一站,有的性子急的兄弟爷们答这话都走出去老远。你别看他文质彬彬,人家不戴眼镜,可不是书呆子。肚子里有的是东西,要让他讲故事,讲吧,没完。可是你老是觉得时间不长。抬头看看太阳,该回家吃饭了,倒是落了个清闲,陈孔彦身高马大。身高1米9还多,鼻子大,有的是力量。看面相,现在俄罗斯的外交部长谢尔盖·维克托罗维奇·拉夫罗夫要是和陈孔彦站在一块,肯定有人认为是哥俩,大致就是这么个脸。咱再说他的力量头。有一次不知道什么缘故,往徐庄乡政府大院抗水泥,当时参加的人员有陈连富,胡学亮,胡志广等几人。每个人抗4袋水泥每袋标准是50KG误差正负1KG这四袋算起来是400斤。这几个人是在较劲,打赌。有人向他们几个身上发水泥还喊着号子:“弟兄们,架起来啊!哎呀呀,哎呀!”现有两个人扛起来摇摇晃晃的走了,到了乡政府门口,因为大门高度不够,四袋水泥过门槛碰下一袋。陈孔彦随其后。看到了这个情况认为碰掉一袋水泥撒了一地挺可惜的,他过的时候由于本人个头高,再说了,本来就过不去四袋水泥。他呢,在门前站稳了,慢慢的一蹲,走趟泥步过去了,让后把腰板直了起来,几个发给他水泥的人都看的并住了呼吸。成功了,一袋没掉。后面又过去一个人,也想像陈孔彦那样走趟泥步过去,刚一蹲,都看不清是蹲了还是直接倒下去的。反正连人带水泥都放在了地上,徐庄街街后,陈庆连的大儿子陈连富后来回忆起了这件事,他做了解释。因为他参加了这个打赌。他是第二个,他看见第一个碰掉一袋他当时来不及多想,根本没有蹲下的念头,念头只有一个,赶紧走完这一段路,实在是受不了了,就觉得透不过气来。看见第一个碰掉一袋,他倒是有了思想准备,碰掉正好,正是我需要的,正是时候。他说:这一蹲,力量要大于400斤。可不是一星半点。不然的话,蹲下就起不来了。从这个故事就能知道陈孔彦的力量头有多大了。陈正寅的二孙子叫陈孔军,年龄有小60岁了。长的不像他的父亲,倒更像他的爷爷。这是个隔代遗传,现代医学界对这种现象都有定论,就是古人也有这种现象,只是用迷信的观点去认识,每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大人都是喊着小祖宗,咱这里说了个玩笑,咱们要说的是另外一回事。在1938年台儿庄大战前夕,当时的口号是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全国同仇敌忾。共同抗战。国共合作是分厂时期,身为台儿庄大战战地服务团团长的郭子华,找到王夫申和陈永元一起到陈正寅区长那里(中华民国政府的区长)搞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这是70多年前的事情了。到了2012年春天,日本在中国的钓鱼岛上演了一出闹剧,这个时候陈孔军从电视新闻节目里看到了,他坐不住了,和王夫申的后人,还有当年抗战英雄的后人老贺一起联手提议政府,在当年日本轰炸絮状的弹坑痕迹的旁边立下了抗日英雄纪念碑,警示后人,铭记历史。陈孔军的思想和他的祖父一样,一腔热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陈孔军不光长的像他的祖父,性格也像,思想也是一致的。陈正寅的三孙子陈孔甸曾经在地方税务局工作过,他的故事也不少,例如在枣庄南后陈湖砖厂打抱不平。在徐庄西大桥也有过累死的情景。这里不在一一列举。陈正寅的孙女门也都是巾帼不让须眉。这个老陈家的家风、家规、家教是有直接原因的,解放初期,由于长时间的战争,大概数了一下在沂蒙山区的战乱,1923年孙美珠民国第一案,1938年台儿庄大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