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申(王福森1882—1949)。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徐庄村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与陈永远受特委(特委就是苏鲁边区特委,在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特委是共产党方面的组织代表。)书记郭子化的委托,协助陈正寅乡长实行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和全村的老百姓一道做了大量的支前工作。在清朝年间,王夫申的祖上从滕县东的后石湾迁往徐庄南的老树峪水库南沿,南山湾。当时在南山湾有弟兄六个。后来老大,老二,先后迁到了徐庄东,北庄镇巴山湾;费县小堰子。老三、老四、老五有闯关东的,有去横龙山的,有去周村的留在南山湾老家的是最小的老六。老六以下,又有三支后人,长支迁到了东集留下的是老三。老三有一子,就是继茂、继胜的父亲。不知何种原因早亡。据说与占山的“长毛”有关联。死后安葬在南山头下一块叫刀把子地里。就这样留下了孤儿寡母。这位母亲,无奈之下带着两个孩子投奔到娘家。娘家就是葫芦套石楼子山湾刘庄,刘家。娘家在当时虽然是个殷实之家。但猛然间添上了娘仨,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因此娘家人就劝其改嫁。这位母亲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因此一气之下带着两个孩子到了穴庄街,投了太平军(徐庄当年设有一支太平军总部)经太平军兵部招募处研究决定,同意让孩子参加童子军,母亲担任童子军学堂的伙食兼伙食长。当年太平军老婆、孩子都接受。太平军设有男营、女营、童子军营。孩子小可随母亲。大了进童子军营,从中选拔再进童子军学堂培训后再另行分配。这位母亲担任了这个职务,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双大脚板,体力也不弱与男子汉。到了1868年,占常山的“长毛”被剿灭(在韩家族谱上有记载,当年大刀韩七是武状元,后来改封为武士。是他带领民团完成了剿灭“长毛”的任务。)被消灭的都是主力,后勤人员都是赶跑了就完事。穴庄街的总部大多都是后勤人员,大势已去。孤儿寡母幸免于难母子算是捡回了性命。千辛万苦,几经辗转重回了徐庄。在母亲的训导下,哥俩奋发图强,先后成家立业。万分珍惜生活的每时每刻。弟兄两个团结友爱,忠厚孝道。奉养母亲活到90多岁。一直到民国末年左右。母亲在当时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不辞劳苦以身作则。带领两个儿子过了个四世同堂。(王家的四世同堂当年在徐庄方圆是被人羡慕的,到了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四世同堂的成员之一王福广的夫人,她是徐庄东九里路土山村老郑家的姑娘,身板硬朗,终年八十六岁。她在当时,时常提及四世同堂的一些事情;说是一大家子人,干什么的都有。几个媳妇轮班子做饭,那一回都是王福森夫人的晚饭,有时候我从地里回来还得帮着忙一阵子。地里的活,坊上的活。老洒家也没上手的。在坊上打落她更不行(打落就是把坊上打下来的粮食堆,趁着风势用水铣扬起来,落下后,由妇女用扫帚,扫去杂物。这可是紧赶紧的活,几个大老爷们一起动手一阵子下来,这个打落就是大喊淋漓气都喘不匀。)后来分家了,看看老三家能过个什么样,唉!过着过着,盖起了炮楼,整天家到庙里烧香拜供,真真的是邪门了。当年王家的四世同堂老少几十口子人,老大继茂有三子,王福林、王福广、王福森。王福森有一个独生子,王咸寅。老二继胜有一子王福昌,王福昌有二子王咸法、王咸立。王咸寅8岁时,四世同堂分家。王成寅生于1907年。算起来是清光绪三十三年。老三家的四世同堂到此为一段落。这个四世同堂从启到落正好是一个甲子。在这个四世同堂里,要论有文化的人。在福字般辈上,就数的上王福森了。他在哥仨里排老三(不知读者注意了没有,在旧中国的社会里,一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家庭里都是老三能上学,真是个值得人寻思的事情。)因为有了文化,就能知道一些新闻。在那个年代都是围绕着满清政府的事最为热门。首先是康有为、梁启超闹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