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公社时期,每到农闲的时节。有时就听长辈们讲故事,提及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徐庄街来来往往的的人不少,男的、女的、穷的、富的,形形色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一天徐庄街上来了一男一女,都是五十岁上下年纪了。住进了一家客店。男的姓徐,女的姓朱。住下了之后,人们管男人叫徐老头,女的叫朱氏妈妈。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徐老头跑里跑外,朱氏妈妈很少走出店门。这二人住的是一间客房,两个床铺,徐老头住在靠近房门的床铺上,朱氏妈妈住在靠近窗户的床铺上。两铺之间挂了个垂地布帘算是内外间。里间有衣箱,墙上挂着镜子,整洁、简单。外间兼做厨房,有些零乱。
徐老头每天起得很早,爬山运动一圈回来,就该进用早点了。朱氏妈妈吃完后到里间正装打扮一番,披金戴银,早晚都要换服装、抽烟喝茶。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有教养的贵族。能看的出来是个久闯江湖见过大世面的人物。这个许老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小心谨慎,精明强干,气度不凡。像是在旧军队里当过副官亦或是当过私人保镖。这两个人准确的姓名谁也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微妙。说是夫妻吧,从人权上是极端的不平等。一个人是治人一个是治与人。说不是夫妻吧,同吃同住形影不离。怎么看他都像是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关系。兵荒马乱的年月,应该见怪不怪才是。在店里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每逢集日,有挎篮的,卖花线的人到店里面来,来了走了走了来了到底干了什么谁也不知道。时间长了,朱氏妈妈和店家形同一家,谈笑风生。时常有些邻居到这里来串门。一来二去对徐庄街有了认识。发现这里的人都有一副热心肠。还不多嘴多舌。整体的人文素质像是受过统一的训导。都守信用,也有规矩。哎!真没看出来,这个小山沟还真有些文化底蕴。朱氏妈妈对这块地,这一方人有了好感。奔波了大半生,总算是找对了地方,决定在此地度过余生。既然有了这个念头。驻点不是长法。买房子是必须的。这桩心思老是在心头萦绕,是不是的就吐露给店家,店家大都是明眼人,就热情的应承了这桩事宜。卖房买房古来有之,不几天,正好有个卖房的也找上了店家。常言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事好办了。店家给这两家约个时间,见了面,看了房,讨价还价,店家在其中做个调停,这桩买卖房屋的事情,就算是定了下来。
朱氏妈妈那可是个经多见广的人物,自古以来,房产宅业,妻室儿女是世上头等大事。可得有点稳当气。她与店家合计着,选个良辰吉日,找个文化人,当众写个契约。然后办桌酒席,让街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前来。互相认识认识,证明房子已经卖给了朱氏妈妈,以免以后有什么变故。这一天风和日丽,在店家的热情张罗中走罢这家去那家,头面任务先后来到,老俗语:“菜好做,客难请。”总算是都到了场分宾主落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氏妈妈举止得体,喜笑溢于言表。站起来给众位客人敬酒。也碰了杯。在这逢迎的场合上,你看朱氏妈妈不愧是个风流人物。虽然年纪已过半百。这个人呀!要是长得漂亮,虽然老了还是有当年的风韵。只见的高身材,一双大脚板站在地上四平八稳。穿着紫色旗袍,上下顺直,落落大方。白皮肤。黑亮的头发。满口的白牙。纤长的手指间夹着香烟,红晕的两腮就我依稀可见。略显一点点醉意。瓜子脸,柳叶眉下黑黑的丹凤眼已显出几分老态龙钟,却不失当年女中魁首的风采。眼神中透出不服输的光芒。说出话来,清脆响亮。自然让人感到敬畏却附亲和。真是应了“客大了欺店”这句话。只觉着店小人少。
这个朱氏妈妈又一次向诸位敬酒。中卫客人共同站起身来一饮而尽。没有不散的宴席。各位头面人物酒也喝了。话也说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