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到高攀升上去,一个轻巧的回旋之后再回到低音部分,随即再次翻到高音部分。几次这样的来回往复,极尽萨克斯这种乐器细腻委婉、善于表达内心情感的特点。
又是一个长音之后,不需要叶梓的提醒,梅姐就很自觉的开始了第二遍的演唱。
根据伴奏当中和声的走向和乐器的暗示找到歌曲进出的地方,这是每一位功底扎实的歌手都能做到的事情,有可能在节拍上面会稍有出入,但是大概的位置是不会搞错的。
这版编曲在演唱进出的设置上丝毫没有难度,也没有像某些歌曲那样故意设置一些反节拍来加大难度给歌手挖坑,进出的位置都是在歌手感觉最舒服的地方,还有萨克斯和鼓的双重提示。经过前奏那里叶梓的提醒之后,如果梅姐在第一段间奏之后还找不到进唱的地方,那才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
整整两遍的演唱之后,第二次的间奏使用了最简单的一种形式,那就是由萨克斯来演奏一遍主歌旋律,随后直接进入副歌的演唱。这样的间奏编曲方式在六七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几乎每首歌曲都在这么使用,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么来做了。编曲们会觉得这种方式太过落伍,会拉低整首歌曲的“品味”,显得土气。
这话说来没错,但是音乐上的东西就没有绝对可言。
就像在这首《你的眼神》当中,经过了前奏、第一遍间奏时两次不同的变化之后,第二遍间奏再做变化那就会失之繁琐和刻意,反而是回归到最简单的这种方式,听上去是那样的自然与合适,跟歌曲的意境同样完全符合,当然更不会有任何“土气”。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就是这个道理。
……
阿坤按停了设备。
“史蒂夫,麻烦你稍微再吹一小段,我们还需要再做一点细微的调整。”叶梓通过对讲话筒说道。
“OK。”这种时候史蒂夫.戴维森很好说话,萨克斯立刻再次吹响了起来。
“坤哥,高频这里还要稍微再弱化一点,我需要那种比较柔和但是又有点飘渺的高音。还有,650hz附近再稍微突出一点,我需要萨克斯中频的那种质感。”
“对,对对,就是这种感觉。”
“对了坤哥,您给萨克斯多加一点延迟试一下,有些地方我需要使用很大的延迟效果。”
“好,再多一点,还要再给一点,混响也稍微再多加一点……好,坤哥,先就这样,做后期的时候我们再来细调。”
叶梓把自己的一些细节要求告诉阿坤,阿坤随即做出了反应,萨克斯的音色一点一点接近叶梓心中的目标。
叶梓非常满意。
“史蒂夫,耳机里伴奏的音量够不够?萨克斯的音量呢?”叶梓拿起对讲话筒,问道。
“音量OK,就是萨克斯的声音干了一点,耳机里听起来不太舒服,这会影响我的发挥。刚才加了一点好多了,不过我可能还需要再加一点。”史蒂夫.戴维森也是一个老棚虫,什么样的状态自己最舒服那就要求录音师(监制)给出什么样的状态。
叶梓当然一一满足。
录音的时候,歌手、乐手的感觉最重要,一定要让他们觉得舒服了满意了放松了,才能真正录制出优秀的作品。
歌手喜欢坐着唱歌,那就把麦架放低,让他(她)坐在那里演唱。乐手喜欢把监听耳机当中伴奏(乐器)的音量开得ju大,那也随他的喜欢。哪怕他们的要求违背常理(坐着唱歌肯定没有站着唱歌的气息运用来得自如舒畅),哪怕他们的要求并不符合你的想法(伴奏或者乐器的音量过大会影响听觉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