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宗皇帝驾崩的那一刻开始,作为太子的赵煦就自动地由“二把手”转变成“一把手”;但继立皇帝不是过家家,还需要进行一大批的“程序”进行确认。
简单地说,首先是要由百官上表劝进,大意就是:你老爹死了,我们都很难过,他的位置现在要由你来坐;太子(现在还不是皇帝)必须假模假式地表示:我现在因为老爹的死而心情不好,六神无主,继位的事暂且押后。然后大臣再次上表:我们知道你是个孝顺孩子,但现在国家不能没有皇帝,就请你先忍住悲痛,当皇帝吧,不然就死给你看。(说说而已,千万别当真)
太子还是表示不行,我德行不够,不配当皇帝;大臣第三次上表说:你小子别谦虚了,再说你老爹留下的除了你之外,剩下的都是些“歪瓜劣枣”,皇帝就该由你来做,这是天命,不能违背,巴拉巴拉之类的。
在经过三次相当“拙劣”的表演后,太子才能一脸勉强表情地表示:之前是我不对,我接受你们的意见。(其实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心想老子总算是等到今天了)
在经过上述的“程序”之后,太子才能继位。接下来就是大赦天下,给群臣升官、赏赐,派遣使臣去告诉邻国(主要是辽国)大宋已经换了新主人了。
高太后和向皇后各自死了儿子和丈夫,但却能因此上能各升一级。一个由太后变成太皇太后,一个由皇后变成太后。(其实只是称呼上的变化,实际上什么也没变)
赵煦的生母朱氏也由德妃变成太妃;之所以没有成为太后,表面原因是:百官觉得现在已经有两位太后了,编制有限,不好意思。
实际原因是:高太皇太后不喜欢朱氏,这个没办法,婆媳关系的问题就算是千年之后也解决不了。
赵煦登基之后要做的头三件事:一是为自己的老爹营造帝陵,是的,宋朝皇帝的陵寝是要在他死后才能开始营建的。这和汉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也注定了宋朝的帝陵一般都规模较小。(不能让老皇帝等太久)
太皇太后任命宰相王珪为山陵使,作为神宗皇帝陵寝建造工程的总负责人。可怜王珪自己都是个快要死的人了,还要为老皇帝奔走忙碌。(历史上王珪在神宗驾崩两个月后去世)
二是为自己的老爹守孝,一般人要守孝三年,皇帝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只需要守孝四十九天就能恢复办公。不过现在赵煦尚未亲政,无公可办,所以高太皇太后大笔一挥,决定让赵煦守孝三年。
赵煦自己倒无所谓,反正不管守孝多久对他来说也只是个形式而已。守孝期间不能近女色,不能饮酒,不能观赏歌舞,这几条规矩对赵煦来说就和没有一样,因为他本来就做不了这些事。不要忘了,赵煦现在才十岁。
最后一件就是颁发即位诏书,这个最简单,宋朝别的没有,会写文章的人一抓一大把,很快,一篇中规中矩的诏书就出炉了,作者君觉得还是有必要录入一下的:
“生黎民而立之君,所以出四方之令,有天下而传于子......布告遐迩。咸使闻知。”(中间那一大段省略,免得有骗字数之嫌)
这篇诏书的大意是:皇帝之位的传承一向都是遵循父传子的传统,这样天下才能维持长治久安,先帝生前励精图治、勤奋工作,所以才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现在我怀着悲痛的心情接替我爹出任“一把手”,将会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工作,严格遵守祖宗的法度和前朝的旧制,希望大家看在我老爹的面子上辅助我,多给我提意见。特此布告,咸使闻知。(最后一句话没必要翻译了吧)
从这篇即位诏书就可以看出不少东西:第一,申明新皇帝即位的合法性,第二,程序性地拍一下老皇帝的马屁,证明先帝是因为工作太累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