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22章 农业试点
背景色:字体:[]

第22章 农业试点(1 / 2)

赵煦虽然尚未亲政,但要决定在自己的“藉田”上种什么,这点权利总还是有的。位于汴京郊外的“藉田”面积不小,足有一千余亩,作为最初的“农业试点”已经绰绰有余了。

在走马观花地看了长在田里的各种作物之后,赵煦下旨:等这一季的农作物成熟收割后,专门划出五百亩田地用来种植“占城稻”,而剩下的五百亩则用来种植普通稻种;并且特意下令:这两块田地的农活都要交给同一批人完成,提供一样的农具,一样的浇灌条件,总之除了所用的稻种不同,其余的要尽可能做到一模一样。

很明显,赵煦是想通过实践弄清楚“占城稻”的优势所在,然后再决定是否推广及推广规模的大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赵煦还向藉田令承诺:等到水稻成熟的时候,他会再次率领百官到此观农,而且还会亲自下田收割。皇帝的这话一说出口,藉田令就知道自己今后的日子要难过了。

这次赵煦带百官前来,表面上说是来观农的,其实就是来“布置工作”的。要是几个月后,皇帝再次前来“检查工作”的时候觉得哪儿不满意,那自己的官位和仕途恐怕就不太稳当了。

“看来以后的几个月,自己要把那些新播种的稻子当祖宗一样供起来才行”藉田令暗想。

在安排好了这些之后,赵煦这才带着些许意犹未尽的表情回宫去了。回到宫中的赵煦忽然想起,自己的宫中还有几块地空着,要不要也种上点什么呢?

再种水稻似乎有些多余,桑树之类的又没什么用,难道自己还能用来养蚕不成,这可一向是皇后负责的啊。想来想去,赵煦终于决定了——种棉花。

据前世赵煦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棉花在两宋时期已经出现在中国了,但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种植,因为此时棉花的价值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性的植物存在。一直要到明初的时候,棉花“衣被天下”的价值才被发现,进而得到大规模种植。

“简直是暴殄天物啊”赵煦在心里想着,“怎么就要到明朝才发现棉花的重要性呢?不过还好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了,可是去哪里找棉花的种子呢?”在前世,赵煦习惯“内事不决用百度,外事不决用谷歌”;现在当然不行了。百官当中,现在赵煦能信任的人除了苏轼就是文彦博,棉花这种事问文彦博这个老丘八纯粹是问道于盲,看来只能问一下苏老师碰碰运气了。

第二天,赵煦趁着上课的间隙向苏轼请教棉花的问题。在废了半天口舌之后,苏轼总算弄明白赵煦想问的是什么了。可这位苏老师支吾了半天,才蹦出了这么一句:“此物臣虽有耳闻,但从未见过,故不敢多言。”意思就是:这东西我只是听说过,但没见过,所以我也不是很清楚。赵煦在心里狠狠地鄙视了苏轼一番,“你丫还是学士呢,连棉花都不知道。”正在发愁无人可问的时候,苏轼又说道:“臣虽不知,但臣可向官家举荐一人,此人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涉猎极广,必定可解陛下心中之惑。”

赵煦一听,心说:“苏老师,你就不能一次性把话说完吗?”忙问是哪位牛人,苏轼面带稍许异色,口中缓缓吐出三个字:沈存中。赵煦乍听之下,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好半晌才明白苏轼说的是谁——沈括。

沈括在后世闻名,源于他的《梦溪笔谈》。赵煦当然也知道此人。但这个名字从苏轼口中说出,他还是觉得有些难以理解。因为据赵煦所知,当年苏轼之所以在“乌台诗案”中被整得那么惨,其始作俑者就是这个沈括。

据《元祐补录》记载,熙宁六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这时苏轼正任杭州通判。沈括到了杭州,与苏轼谈论旧情,把其新

最新小说: 无敌傻太子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神话版隋唐演义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质子无敌 太监皇子 父皇,朕杀回来了!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 大夏钦天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