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在听了苏轼的这番话后,才意识到,如果按照自己原先的设想让太皇太后在有生之年提前把权力交出来的话,很明显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至少短期内是这样。
因为即便是苏轼这个赵煦的“自己人”都不支持皇帝现阶段就去和太皇太后争权,其他大臣的态度就更可想而知了。在没有任何大臣支持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去向太皇太后争取提前亲政,结果如何,赵煦简直不敢再想下去,恐怕连后世的光绪都还不如。
“看来是最近自己过得太顺了,仅仅几件小事上的成功就让自己迷失在权力的欲望中,还差点难以自拔。”赵煦心道,此刻的他恨不能狠狠地扇自己几个耳光。
“好在悬崖勒马,大错尚未铸成,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赵煦一边想一边为自己能有一个苏轼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庆幸。
元佑元年五月,赵煦得到了一个消息:六十六岁的王安石在金陵去世了。这个消息在他去世后一个多月才传到了汴京。虽然王安石已经罢相很多年了,但他只要活着就仍然是新党无可争辩的领袖,拥有不同常人的影响力。
如今王安石在这个时候去世,无疑是对新党的一大打击。尽管现在朝堂上守旧派已经把新党势力驱逐得差不多了,但谁也不敢保证新党就一定没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所以,很快就有大臣跳出来以“痛打落水狗”之势攻击王安石,虽然他已经去世了。
赵煦很鄙视这种人,心说王安石罢相闲居金陵也已经好几年了,那个时候倒没见有人敢跳出来攻击他。现在人都已经不在了,居然才开始“放马后炮”。大宋官场上有些人为了争权夺利真是一点底线都没有了。
不过出乎赵煦意料的是,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制止了这种无底线的“攻击行为”。这个人居然是已经卧病在床的司马光。
这位司马先生认为不但不应该攻击王安石,而且朝廷应当好好地处理王安石的后事,妥善安排他的家人。当时就立马有人赞扬司马光,说他在这件事上的看法很好,显示出一位政治家应有的气度。
其实在赵煦看来,司马光这完全是站在政治斗争胜利者的立场上,对自己手下败将的一种怜悯式手下留情。何况还能因此得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但无论如何,司马光一站出来,那些原本想借王安石去世掀起风浪的大臣们顿时作鸟兽散了,一场风波就此平定。王安石终于免于死后立刻被清算的命运,从这一点上说,他比后世的张居正同学要幸运多了。
在现在的大宋朝堂,司马光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过可惜,司马光自己也已经病入膏肓,活不了多久了。从元佑元年六月起,司马光就已经病得上不了朝了。上至太皇太后,下至群臣百姓,都知道司马光恐怕已经挨不了多久了。
果然,三个月后,司马光去世,他仅比王安石多活了五个月。新旧两党的首领都在赵煦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先后去世。
司马光去世后极尽尊荣,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太皇太后还以赵煦的名义为他立碑,并赐碑名为“忠清粹德”。这和王安石死后差点被人攻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煦看在眼里,心里很为王安石不平,不过他现在对此无能为力,只能记在心里,等自己亲政后再想办法为王安石翻案了。
司马光的去世引发了太皇太后的感伤,毕竟她也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一时之间颇有点“物伤其类”的感觉。赵煦年纪不同,自然体会不到太皇太后的心情。但他由此明白,太皇太后真的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老人了,看来自己真的不用太过心急。
司马光去世后,他的职权由吕公著接替,这是司马光卧病在床时极力向朝廷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