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35章 朝堂里的各人
背景色:字体:[]

第35章 朝堂里的各人(1 / 2)

在大臣们看来,太皇太后身为赵煦的祖母,教训孙子,天经地义。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般情况下,无论皇族内部斗争得多厉害,但在面对大臣的时候,皇室总是以一个“团结和谐”的形象出现的,也就是说,大臣指望太皇太后为了给他们“出头”而在公开场合和赵煦“闹翻”这本身就不太可能发生。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大臣们都知道,但很少重视的,那就是太皇太后今日临朝执政身份的合法性源于两个基本前提:其一就是神宗皇帝的临终遗命;其二是赵煦作为未成年皇帝的身份。第一个前提很好理解,第二个前提需要稍加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赵煦作为未成年皇帝的身份”是太皇太后今日得以临朝执政合法性的来源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反向思维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试想一下,如果赵煦继位的时候已经成年,拥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那还会有太皇太后什么事吗?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舞台上,女主临朝本来就是大臣们在皇帝年幼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中枢的权威性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武则天除外,这女人太生猛,不可以常理度之)

第二个前提,大臣可以选择性的地遗忘,但高老太太绝对不会忘,因为这关系到她手中权利的来源。除非太皇太后失去理智,才会在不多加考虑的情况下,为大臣们“出头”,去跟赵煦“死磕”。

这时候的朝堂出现了这样一幅略显诡异的场景:赵煦刚发表完自己的“意见”,气势已泄,正在“回气”中;蔡确跪在皇帝面前,一副生无可恋的倒霉模样,大部分大臣都眼巴巴地看着太皇太后所在的那道珠帘,可珠帘后的高老太太却一直保持着沉默,还有一小部分新党的残存人物好像被得道高僧附身似的,个个屏气凝神,状若入定。

吕公著一看眼下的状况,知道太皇太后暂时是指望不上了,但也不能让这种情况持续太久,不然大臣和皇帝都下不了台,到时候的“第一责任人”肯定是自己。于是就出班奏道:“请陛下稍息雷霆之怒,臣等万死不敢因言罪人。但蔡确诗中隐射君亲之意甚为明显,臣等若是视而不见,亦非臣子之道。”

吕公著的话大意就是:小朋友,你先别那么生气,我们不会随便冤枉人的。是蔡确这个人胆子太大,诗中影射太皇太后的含义,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出来。我们如果对此装作看不见,那就有违做臣子的道义了。

吕公著话里的意思是指赵煦明知蔡确写诗影射太皇太后,却视而不见,还想要庇护与他,有违人臣之道。赵煦虽然是皇帝,但也是太皇太后的孙子,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也是太皇太后的臣子。

赵煦听了这话,差一点破口大骂,但在最后一刻忍住了,只在心里骂了吕公著的娘。

不等赵煦有所回应,吕公著接着说:“陛下适才言及‘乌台诗案’,臣窃以为先帝圣漠高远,所思所想非臣等所能揣测,陛下为先帝亲子,当效法先帝,方不失人主之德。”

大臣们听了吕公著的话,纷纷在心中吸了一口凉气,因为这话和直接说当今天子不敬先帝,没有做人君的品德也差不了多少了。在吕公著和大臣们看来官家很有可能就此发怒,当庭失态。而这就是吕公著想要达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太皇太后的沉默,进而出面收拾赵煦这个“不听话”的孩子。

但赵煦却没有如吕公著预想的那样按耐不住,甚至连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出现多大的浮动。因为赵煦知道,任何人都能指责赵煦不敬先帝,唯有以吕公著为首的这帮守旧派大臣没有这个资格。

因为就是他们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废弃了神宗的新法,现在居然还有脸在赵煦面前大谈特谈“先帝之明”,这也未免太讽刺了。

赵煦没有说话,只是在脸上挂出了

最新小说: 无敌傻太子 大夏钦天监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质子无敌 神话版隋唐演义 父皇,朕杀回来了! 太监皇子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