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39章 背锅的吕公著
背景色:字体:[]

第39章 背锅的吕公著(1 / 2)

此时蔡确的计划只进行到了第一步,赵煦这个即位以来在大宋存在感一直不高的天子成了近期汴京的“风云人物”,他在皇宫中昏倒后没几天功夫,汴京里大大小小的官员、热血冲动的士子就都知道了这件事,一时之间物议纷纷,好不热闹。这其中包括最爱管闲事的的御史们。

这些御史们在平时就是到处拿着放大镜找茬儿的主,没事都可以说成有事,小事可以说成大事。连百官偶尔帽子戴歪了这种小事都能和纲纪伦常联系在一起,更何况是皇帝身体出了问题这种大事。

很快就有御史闻风而动,上奏给太皇太后。奏折大意如下:“臣最近听说皇帝陛下的龙体欠安,不知何故。天子身份贵重,他的健康是我大宋的宝贵财富,是不能轻忽的啊。官家年纪尚幼,您作为他的祖母应该......”之后全都是“教育指点”太皇太后如何做一个称职“保姆”的话。

太皇太后看了之后,一开始哭笑不得,心说皇帝只不过是跪累了才昏了一小会儿而已,连御医都没到就自己醒了。哪有这帮御史说得那么严重。

但很快,她就意识到了这封奏章所指内容的严重性。在守旧派大臣看来,太皇太后执政后的首要任务是废除新法,实行旧制。她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在普通百姓和士子眼中太皇太后作为官家的“监护人”,她的首要职责是照顾好皇帝的衣食住行,保证他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平平安安地成长到足以亲政的年纪。至于政务完全可以交给百官处理,不然朝廷养这么多官干什么。

这份奏折的内容以关心官家的身体开篇,接着“教导”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保姆”,这其实就是在隐晦地说太皇太后没有很好地履行保护皇帝的责任,虽然言辞还算客气,但从中已经可以隐约地看出有指责的意思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太皇太后几乎是本能地感觉到了这份奏折的不同寻常。她意识到,这份奏折也许只是一场“大戏”的开始,后面肯定有人准备借皇帝昏倒一事来掀起朝堂的风浪。而且这次风浪的目标很可能就是自己。

果然,好像约好了似的,在这份奏折递上来不久,就陆续又有大臣上表,而且内容都大同小异,都是关心皇帝陛下的身体健康。好像一下子大夫就成了这些大臣们的“第二职业”一样。

太皇太后没有再保持沉默,她决定在敌人正式把矛头对准她之前就把这件事解决掉。至于解决的办法,太皇太后在经过再三考虑之后也已经想到了:先下手为强是不行的。因为现在连真正的敌人是谁都还没弄清楚。还是在守旧派大臣中找一个背锅的,替她承担照顾官家不利的责任吧。好在,这并不难找。

要把官家昏倒和大臣联系起来很容易,官家是在什么时候昏倒的,又为什么会昏倒?是在和太皇太后争执后,又被罚跪很长时间才导致的吗?大错特错!明明是在那次早朝时被大臣们给气的。有谁敢说不是吗?

而具体到大臣,又是哪一位这么大胆呢?太皇太后还没想好,她决定找吕公著商议一下,于是就让内侍传旨召见。

吕公著正在衙门办着公呢,作为大宋的现任宰相,他是很忙的。但一听是自己的老板召见,再忙也得放下手中的活。

很快,吕公著到了皇宫,太皇太后也不废话,把几份奏折递给他看。还没看完,吕老狐狸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他的政治嗅觉可比太皇太后要好多了,连高老太太都能从中看出这里面的不寻常,吕公著当然也能。他很着急,因为没有人比他更知道太皇太后的重要性。

早在神宗当政的时候,太皇太后就是守旧派的总后台,要不是太皇太后时不时地打王安石的“小报告”,不断地向神宗陈述新法“害民”的种种“危害”,神宗不会这么快就从最初的变法立场上退回来,王安石

最新小说: 无敌傻太子 大夏钦天监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质子无敌 神话版隋唐演义 父皇,朕杀回来了! 太监皇子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