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汉子教书20载: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任小佳)凌晨两点,杨克千醒来再没睡着,只休息了不到三个小时的他没有一丝困意,心里反复想着两个问题:明天会不会下雨?给学生的字典能不能按时送到?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万桃小学,海拔约3100米。
杨克千,土生土长的彝族汉子,从1998年到2016年都在这所小学教书,之后他加入滇西北支教团,虽然不再是一线的教学老师,但一直在讲台后维护着支教的工作:上山运物资,他是统筹、也是司机;支教团遇到关于彝族风俗、汉语彝语的转换,他是顾问、也是翻译。
杨克千是一位朴实地道的彝族汉子。
“当老师和在支教团都一样,都是在这条路上。”他说。
一直教最难教的一二年级“一些老师不敢教”
杨克千教书的那些年,小学校长换了12任,“我教书那会儿,学生大概有一百七八十人,5名老师,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一个班就是一个年级。”
杨老师一直教的是一、二年级,“他们是最难教的,小孩子刚上学,不懂事儿,拼音识字都很难,一些老师不敢教。”当年,杨克千包班上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他都教。“我爱唱歌,歌谱看不懂,但上课的时候会翻看。”
勤勤恳恳的杨克千成了学校的顶梁柱。教书期间,他的学生沙学英生病甚至昏迷,杨克千就背起学生带她回家,渡过村里四米宽的河,往返六个小时。
二十载春夏秋冬,杨克千共培养了千余名学生。“我想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杨克千在念初二的时候,因为家庭负担不起学费而辍学,“虽然我的文化水平差,但我尽力负责,教得踏实。” 2016年,杨克千离开万桃小学,加入滇西北支教团,继续在讲台后维护着支教的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当老师和在支教团都一样,都是在这条路上。”
一趟趟往山上学校运物资“要一直在路上跑”
从丽江市出发到万桃小学,要先经过两个小时到宁蒗县,再走三四个小时的盘山路,在这颠簸的碎石路上,当地的司机师傅开玩笑说:“这路是‘按摩’路,按摩全身。”
层层白云重重青山,云雾缭绕在山巅,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田地里,成群的黑头羊从田间经过。虽然路边有开着正艳的格桑花,但路上也有从山上滑落的石头。雨天开车更是危险。在这盘山路上,曾有车在转弯时侧翻,还有车被山下的落石砸中。不宽的山路错车时要格外小心,这条路杨克千不知走了多少遍,“都习惯了,近两年修了新路,这路也好走了很多。”
没修路前,杨克千最怕下雨时遇到的泥土路,一次上路遇上下雨,凹陷的土坑混上雨水,挡住他的路,他就在车上等了两个小时,等雨停,出太阳后,地面渐干,他才继续往前走。另外,就是冬天山上下雪的时候,路面结了薄冰,必须把折下的松枝铺在路上,用来防滑。
在路上遇到大石块,杨克千停下来,开门、下车、捡石、扔走:“要不别的车走这儿也危险,而且我明天上山也要走这条路。”发给学校的电视、字典、给老师的蔬菜、米油,都是杨克千一趟趟往山上运的。
事情多,任务重,“所以我要一直在路上跑。”他说。
万桃小学迎来年轻人“支教团的老师我佩服”
以前,当地小学缺乏师资,特别缺乏英语、音乐、美术等授课老师,而学生们也缺少个人卫生意识,“我们当地有老师三四年不洗澡,我家大哥一次澡都没洗过,已经习惯这种生活了。”直到2008年,滇西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