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的符号
----论传统节日春节
如果现在提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相信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的节日,尤其是春节。春节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一代代先人的继承与发展中,内涵渐渐变得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并成为融入到每一个华夏儿女骨子里的文化符号。伴随着华夏儿女共同前行。
让我们先来谈谈古代的春节吧。春节时至今日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它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上古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自此之后百姓便以这天作为岁首。后来又经过不断的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大型节日,即春节。其实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黄河孕育的农耕文明,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都要依赖自然的气候规律,而春季是一年农业耕作的开始,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春节的产生看似偶然,实则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结果。
现在春节的日期是从每年元月份的第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我们把这个月又称为正月,然而在古代春节的日期却并非都相同的。例如,夏朝以孟春的元月作为正月,商朝以腊月为正月,而秦朝则以十月为正月,直到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的问世,正月的日期才被确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如果细究起来,对于春节的称谓各朝代也略有不同,先秦时期称“上日”“元日”,而到了两汉时期称“岁旦”“正旦”,明清时期称“元旦”,而“春节”的叫法,则是在民国之后才被确定的。通过上述春节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春节是伴随着中国文化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体系逐渐完善,内容不断丰富。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自春节产生起,它的精神和文化就开始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处。据《通典》记载,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春节互相拜年和宴请的习俗。而东汉时,祭祖则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中国以农为本,每逢春节皇帝还会亲自下田,与农民一起犁田播种。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苦的农民受着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一年到头都在田地里劳作,可是因为经常的动乱和腐败的政治,这些辛苦却并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只有每逢春节他们互相拜年、祭拜祖先,与儿女一起共享天伦,在这个时候他们才有了一些作为一个人的快乐,因而春节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重要安慰。倘若没有春节,那农民的生活真的难以想象。
若是说春节最繁盛的时期,那毫无疑问是明清时期,再准确一点的说就是明代。明代,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外国商人来华贸易;而这些反映到文化上,则是市民阶层的兴起及他们对文化的需要,和许多外国文化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融合,因而春节在这一时一时期也表现地更加繁荣多样。这时一时期的春节习俗,京城地方、南方北方、全国上下多达上百种,持续的时间长达近一个月,并且影响到韩国、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许多来华的西方人也都非常喜欢这一节日,深深地羡慕这个古老帝国的人民。这时一时期的春节成为了一种真正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华夏,代表着汉文化圈的一种符号,也是与西方文化圈相区分的最显著的符号之一。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春节文化在古代的繁荣与其同时代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绝对领先地位是密不可分的。这点从近代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就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加重,许多人把传统文化当成了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