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宗吾说:“君子不会在哪怕一顿饭的时间里违背厚黑之道,不管是匆忙中,还是困厄中,都会牢记它。”
【解析】
“厚黑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厚黑也。”李宗吾先生如是说。“君子”既以“厚黑”为本,当然时刻牢记此二字,“无终食之间违”,踏踏实实地习练。
“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任何谋略手段,只要时刻牢记它、运用它,便可以臻于理想之境界。当然,我们倒不必然要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一种很高的要求,也是李宗吾先生的一种期望,十分之中,我们能做到六七分,便可以达到较好的程度与水准了。
总而言之,“熟能生巧”是至理,心中常想“厚黑”,行动多用“厚黑”,便可以运用得越来越灵活自如,自己的厚黑功夫也会越来越高明。
苏秦说诸侯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大谋士,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谋略。苏秦少时家境贫困,却立志要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
苏秦见商鞅变法令秦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力也大为增强,于是向秦惠王献连横之策,想令秦国“事一强而攻众弱”,然而秦惠王却说自己羽翼未丰,还在积蓄实力,拒绝了苏秦的连横之策。
在秦国呆了数月,却不得重用,苏秦此刻也已囊空如洗,狼狈地回了家。
回到家后,他忍受了兄弟的挖苦与妻嫂的讥讽,深感自己学识不足,决心发愤学习,重新研读姜太公的“六韬”“三略”。每每读书劳累昏昏欲睡时,便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多年以来,他一直都在分析研究七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比及各国地理形势、自然条件等。其他的诸侯国在当时都视强秦为虎狼之邦,不时受其骚扰,却不知如何抵御,于是苏秦想出“合纵”之策,合诸侯联合抗秦。燕国在当时实力弱小,苏秦决定先见燕文公。苏秦一见燕文公,便大呼:“燕国大祸不远矣!”燕文公大惊,忙问:“先生远道而来,一见面便这样说,其中定有奥秘,请先生解释才好啊!”
苏秦说:“赵国强大却经常受秦攻击,燕国虽弱小。一直以来却也相安无事,大王可知其原委吗?”
燕王瞪大了眼睛,摇摇头,苏秦接着说:“燕国之所以能太平,是因为有赵国做屏障。秦赵交锋五次,赵三胜而秦两胜。其实强秦早已看中燕国这块肥肉,只是苦于无法逾越赵国这道障碍。大王不与赵国结盟,却反而巴结秦国,如若惹恼了赵国,相信赵军不日便可兵临燕国城下,恐怕那时大王也只能做亡国之君了。难道这还不是大的灾难吗?”
燕文公惊出一身冷汗,苏秦说:“为了燕国的安全,我愿帮您与赵国订立盟约,结成盟友共同抗秦。”
文公接受了苏秦的意见,资助他车辆马匹,并拜苏秦为相。
苏秦成功游说燕国之后,来到了下一站赵国。
苏秦一见赵肃侯,便高声大呼:“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大业可成矣!”
肃侯被他这一弄也傻了,问他:“先生此言怎讲?”
苏秦说到:“赵国兵强马壮,令强秦畏怯,但还不是赵国一国之功劳。西南边的韩魏两国也给了秦以强大压力。其实东方六国面积比秦大五倍,兵力比韩魏两国也给了秦以强大压力。其实东方六国面积比秦大五倍,兵力比秦多十倍,如若六国结成同盟,合纵抗秦,则秦兵必不敢东出函谷关,灭秦也指日可待,到时大王霸业可成矣!”
赵肃侯当时执政未久,历事未深,听了苏秦这番话更是踌躇满志,甚为高兴,于是他拜苏秦为相,继续资助他去游说其余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