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我这个人一旦决定了事情,就会去实施。说好听一点叫做坚忍不拔,说难听一天就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可我一二十年已经习惯,自然不会轻易妥协。
崔文彦是城隍本部的武判官,当下我便将城隍宝印交付给他,请他将城隍宝印转交城隍本部的文判官,并且负责辅助文判官勾绝一应事物。这个并不是我胡来,黄泉律有明文,若是一地城隍出缺,或者是城隍有事到黄泉本部禀告,亦或者其它种种情由,城隍不能履行职责,则文判官在武判官辅助下行驶城隍的权利。
并且吩咐崔文彦留下一众城隍本部的阴兵,占时由灵石的武判官率领,驻扎灵石保境安民。
灵石武判官出列道:“大人此事万万不妥,我黄泉各级官吏都是累功升迁,下官的功劳还不够担当土地的重任。”
我沉吟了一会道:“武判官不必过谦,所谓事急从权,现在正逢多事之秋,不能拘泥与成法。”
不料那武判官脸上一红,依然推脱道:“即便如此依然不妥,大人不知道,下官生时名叫十寿,乃是石涛的隔代宗亲,虽然生死幻灭皆为虚幻,但是毕竟有着香火之情,石涛犯罪属下已有嫌疑,怎么能担当大任?”
两人还是亲戚,这就奇了?要知道地府的官职,并不如凡尘那样,可以私相授受,这石家可不简单。不过,往往世家大族多出人才,这当然不是因为世家大族就比平民百姓优越。子弟就比农家子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占有了有利资源,所以下一代更容易成才,难道这石家就是传说中的世家大族。
当下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问道:“你们石家可是灵石的望族。”
石寿摇了摇头道:“有明一代,我石家却也算一门望族,不过早已没落,至今并没有香火传下?”
我哦了一声,心想这也平常,世间种种兴亡,原本不可逆料,往往盛极而衰。
却不想崔文彦道:“大人,石寿的事情下官知道一些,下官保证他绝不止于和石涛勾结。石寿本是明末清初生人,清朝入关之后,一路向南经略,终于有一日打到了灵石。清兵烧杀抢掠十分凶残,移风易俗,不准汉人穿着祖宗衣冠,留祖宗发髻,当时实行的政策谓之曰留发不留头。奈何,汉人自古尊奉身体发肤受自父母、不敢损毁。因而各地反清如火如荼,满人比汉人少的多,于是采取高压政策,往往屠城老少不留。
当年在石灵一地带头反清的就是石家的人,石家主事的正是年纪轻轻的石寿,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多次击溃清兵,在当时也是名动一时。”
我本身也是汉人,中学的时候,学习历史常常自恨,若不是清政府闭关锁关,导致中华落后,也不至于在近代被列强欺凌,是以有百年屈辱史。现在竟然有一个反清的义士站在我面前,心下不由得有几分激动,打断崔文彦的话道:“定是因为当年石寿抗清有功,死后才被封为灵石的武判官的。”
崔文彦哈哈一笑道:“大人这就想错了,人世间有满汉之分,地府之中却无满汉之分,无论何种民族何种人都是地府阴魂转世而生,自然一视同仁。石寿之所以成为武判官,全赖他舍生取义,保全一城百姓性命。
当年石寿领导的义军虽然英雄,但是天下大势已定,有如百江东倒海,沛然不可御。双方战到最后形成僵局,清兵不断增兵,石灵义军节节败退,只能固守孤城。城中缺水少粮,百姓易子而食,惨不可言。
石寿也算英雄,不忍百姓遭劫,趁着夜晚单枪匹马,潜入敌营,阴差阳差之下竟将敌方主帅俘虏。他言道:所有罪责,全在他一人身上,只要入城之后不伤百姓,他甘愿就死。那主帅点头答应,却坦然相告,百姓可以不杀,但是石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