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一战,震惊了天下,惊艳了万古,堪称以弱胜强的典范,足以载入青史,为后人传颂和研习。
一座孤城,不过万余兵马,却以奇谋连番击破敌军,先后歼灭突厥铁骑十多万,将突厥给打残了,也逆转了大唐的国运。
如此惊天之功,足以震古烁今,可此战的大功臣却先后被架空,赐予虚名和厚禄,成了庙堂上的泥菩萨,外表看着金光灿灿,可内里却空空如也。
功高震主,是人臣之大忌,也是帝王心中的大片阴影,如同一枚铁钉钉入帝王的心中,时刻折磨着帝王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无时无刻不想拔之而后快。
纵观这一部古史,就没有哪一个帝王能容忍功高震主者每日在面前晃荡。
汉高祖诛杀韩信、逼反英布,大杀开国功臣,都杀红了眼,逼得张良仓皇逃窜,连夜遁入深山,方才保住了小命。
汉武听信方士谗言,杀太子刘据,导致卫皇后自尽,其间未必没有因卫青功高震主的因素。
相对而言,大唐的开国帝王算是仁慈的君主了,顶多也就是削弱兵权,赋予闲职,以显爵厚禄荣养之。
自高祖到太宗皇帝,都没有杀过一位开国功臣,至于李世民、侯君集和长孙无忌、尉迟恭等,那是自己作死,怨不得别人。
女帝承继李唐江山,改元大周,可她终究是李唐的儿媳,还做不出高举屠刀屠戮功臣的事情,于是效法高祖和太宗,赐予秦怀玉和赵无敌显爵和厚禄,将他们当作大佛供养起来,也不算太过分。
人们暗暗窥视安国县公,眼中流露出惋惜之意,替他不值。可这一切都是女帝的旨意,纵然觉得不妥当,却无人敢质疑。
赵无敌倒无所谓,恭恭敬敬地谢恩,然后将圣旨接过来。
他并不觉得委屈和失落,反而有些欣喜。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继续待在扬州乡下,谋划他的海外大业,甚至还可以假借出海游览之际,亲自去瀛洲走一趟,去看看瀛洲的伊贺谷到底是个什么鬼?
黄三带来了几名小内侍,其中一人手里捧着一个黄绫包袱,另一名小内侍将包袱半打开,瞪着眼睛伸手进去扒拉一阵,抽出一卷黄灿灿的东西。
人们不懵了,搞不清什么状况。
那小内侍拿出的是一卷圣旨,两手捧着小心翼翼地呈给黄三,而眼尖的人分明瞧见那包袱里还有同样的圣旨。
人们不由得猜测,这是女帝自觉得薄待了安国县公,从而追加了一封圣旨,要给他补偿?亦或是,这封圣旨是授予他人……
屋子里总共也就这么些人,能让女帝下圣旨的更是凤毛麟角,无非就是郑刺史,还有扬州折冲府果毅都尉康大王也有那么点可能,至于剩下的……大可忽略不计。
黄三咳嗽了几声,清清嗓子,展开圣旨,却先对赵无敌躬身道:“侯爷……啊,瞧老奴这记性,该打!公爷,让您受累了,老奴尽量念快点。”
他得到安国县公的首肯,方才继续宣读圣旨。这封圣旨依然用词简练,通篇没有华丽的词藻,一开始就令扬州都督赵无敌开府建衙,组建六军,每军三千人,至于兵员,从扬州折冲府中挑选,不足的从民间招募。
大唐立国之初承继了前隋军制,唐军由南北衙禁军和折冲府组成,各折冲府抽调兵马轮番戌边,三年一轮换。
可随着四方蛮夷的骚扰,这种军制的弊端愈发地明显,尤其是对骁勇善战、来去如风的突厥和吐蕃铁骑,府军已难以支撑边地的防御重任。
而且,有些折冲府离西北边地相距何止万里,人员的轮换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同时也延误了时间。
在这种形势下,于高宗后期拿下安西四镇后,效法汉末曹操的军屯之法,组建了边军,除了挑选府军中的精锐,还大量招募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