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幅是以昨天的收盘指数为基数来计算的,和上上个交易日相比,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9%,另外……”苗雅兰看着他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补充道:“也不能排除一些大户见好就收,借机大量抛售,两相冲抵,涨幅就没有预期的高。”
杨昆似乎没听出她的言外之意,反而挺高兴,“这么一来,咱们买入的成本不就比预计的要低了?”
苗雅兰有点哭笑不得,您这都叫什么理论啊?
17日上午一开市,杨昆就吩咐苗雅兰,在半个小时之内,将账户里所剩的1900多万一股脑地砸了出去。
受大量的买单冲击,短时间内,各股的股价同时出现激烈的上涨。
然而,好景不长,没有后续的大笔资金注入,到中午休市之前,刚刚亢奋了一把的股价开始缓慢下滑。
到了下午,更多的人开始出手抛售。
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实时股价,苗雅兰紧张得满头都是汗,不时用眼神提醒杨昆:“要不要见好就收?”
几位配资公司派来监督的代表比她还紧张。
杨昆却是一付老神在在的样子,悠然自得地坐在沙发上抽着烟,品着茶。
没有人能猜到,他现在到底在想什么,也没人知道,他的心情已经紧张到了什么程度。
隔着几张桌子,一帮大户们也在密切关注着股价走向,不时地用怜悯的眼神向杨昆扫上一眼。
像是在看一条濒死的鱼。
杨昆干脆闭目假寐起来。
他的全部身家——不,是十倍于实际身家的资金已经砸到了这个无底洞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等待历史和他的记忆重合的那一刻。
一连几天的嬉笑怒骂、装疯卖傻,唯一的倚仗,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对“327国债”事件的处理结果。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主角,是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交收时间为1995年6月,发行总量为240亿元,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率,按此计算,每百元债券到期时应按132元支付,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息和通货膨胀率相比,该债券的回报率显得太低。
这就给了期货炒家们足够的炒作空间。
涉及到数以亿计的国债期货,炒作双方的主力军都不是什么无名小卒,空方为首的是万国证券和辽国发组成的联军,多方的领军人物的则是央企巨头中经开。
双方炒作的基础,在于财政部是否会顺应民意,提高保值贴补率。
空方认为,国家要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因此没有可能再提高保值贴补率,而且财政部也没有必要为此多支付10多亿元的利息,这将使国家财政更加吃紧。
多方则认为,通货膨胀在短期内肯定控制不住,保值贴补肯定会涨。
1995年2月23日,谜底终于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