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徐丽娅详细介绍过,杨昆这才知道,就在本月初,在内外交困的窘境中苦苦挣扎数年之后,邺河市曾经的明星企业,始建于大炼钢铁时期、最高峰时曾拥有数百名职工,年年纳税位居全市前五的空分设备厂即俗称的制氧机厂开始无限期停工。
对于经历过体制改革阵痛时代的杨昆来说,此类情况是早已司空见惯了的,细究其因的话,和大多数正处于破产、整顿或改制当口的国企类似,制氧机厂的倒掉也是内忧外患多重作用下的必须结局。
内忧,指的当然是国企常见的机构臃肿、人员冗杂、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通病,以前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家吃惯了大锅饭,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干好干坏一个样,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革新,随着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过渡,以上种种劣势就被逐渐剥去了遮羞布,就拿邺河市制氧机厂来说,早在90年代初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接不到整套设备的订单,全靠一批固定用户的保养、维修业务在养命,而与此同时,提前转型成功的邻省东都空分集团却强势崛起,将邺河制氧机厂原本所剩无几的业务也如数抢走,直接将其逼到了破产倒闭的悬崖边。
有鉴于该厂已将近半年开不出工资,职工闹事的情况频现,市相关领导部门研究决定,对该厂进行产业调整,现有业务和产能全部停顿,除主要骨干留守并兼负催讨欠款的责任外,厂里的大部分员工分别由邺钢等相关企业予以接收,美其名曰冗员分流,实际上也就等于破产倒闭。
虽然早在十几年前就脱离了厂籍,但徐丽娅离婚后还住在该厂的宿舍楼里,整天和旧同事们低头不见抬头见,潜意识里还是把这里当成了她的娘家,眼瞅着曾经的老牌明星企业风光不再,也不禁唏嘘不已。
听到这里,杨昆不由诧异地看了孙研一眼。
她父母都在制氧机厂工作,一点都不夸张地说,这厂子就是她们家的主心骨,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居然从来没听她提过,这妮子倒也真沉得住气。
与此同时,杨昆也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某些细节问题。
时至今日,他和孙研已经很少在学校食堂吃饭,除了偶尔应酬外,基本上都是买了食材,回租住的小区由孙研来下厨,虽然俩人半开玩笑地约好你出钱、我出力,不过杨昆平时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像菜金这种小事就不怎么记在心上,有时他的时间不赶巧,孙研就直接买了菜回来,却从来没跟他开口讨过债。
对孙研家的情况缺乏关心也就罢了,只是以他现在的身家,居然还在无意中占着占着她的小便宜,仔细想想,这朋友当得也真够失败的。
当然了,庙再穷也穷不了方丈,作为制氧机厂的管理层骨干,孙爸这些年来攒下的身家也算丰厚,同时作为留守人员,他们夫妻俩还能领到一份最低生活保障,比那些被扫地出门的普通职工无疑要强得多,真正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还是从这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觉得气氛有些沉闷,杨昆就不理会叶小换警告的眼神,半开玩笑地宽慰孙研:“一家破厂子,倒就倒了罢,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叔叔阿姨他们早点解脱出来也好另谋高就,总比这么半死不活地吊着强。”
孙研心里其实并不像他想像得那么沮丧,似笑非笑地瞟了他一眼,“说得倒轻巧,这一时半会的又上哪找什么好出路去?”
杨昆不以为然地撇撇嘴,“你知道我正打算筹建轧钢厂,孙叔叔要是不嫌弃咱这小门小户的话,即将组建的筹建办公室正缺一位有能力、肯负责的自己人帮忙掌舵。”
孙研想了想,犹豫着问:“我爸搞了半辈子制氧,也没什么别的技术特长,你上的是轧钢又不是炼钢,他去了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