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比还是不值一提的。
历史上德国在一战前,容克贵族中高级军官在军队内部的占比接近75%,可想而知这股势力有多么庞大,为了维护军官队伍的“纯洁性”。大量容克贵族军官对此表示抵制,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奥地利贵族军官参与其中,约亨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不过也许正是每个国家的军队的常态:和平时期一个军种最大的敌人不是假想敌,而是另一个军种。约亨毫不犹豫的把海军拉出来做了垫背。
如果陆军认为平民军官的增加会影响陆军军官队伍的“纯洁性“,从而放弃这一对帝**事实力的提升有利的计划,那么作为皇储也只能妥协,满足陆军的要求。但是,为了保证帝**事动员能力的提升,自己将会在海军陆战队内推行这一计划,并且变本加厉的学德三,将整个海军陆战队打造成军官储备库。
对于约亨的这招拉海军出来挡枪,提尔皮茨非但没有质疑,反而表示赞同,一副好啊好啊,正合我意的态度,还煞有介事的让海军办公室开始起草和制定计划,这样的动作立刻刺激了陆军总参谋部的神经。
这种事情怎么能忍?陆军原本就对海军陆战队抢自己的工作表示不满,现在还要扩大势利,争夺兵源,这下平民不再是容克贵族军官们的敌人了,海军才是。而施利芬虽然知道这是约亨的花招,但是正在制定作战计划的他也意识到的确要加强陆军的兵力,因此最终还是带头支持约亨的方案。
提尔皮茨当然不是真的想让海军陆战队抢陆军的饭碗,只不过做出这样的动作来配合约亨的计划。当然这样的配合不可能是没有目的的,提尔皮茨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用这种配合来换取皇储对海军扩军计划的支持,自己只要装装样子,怎么看都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买卖。而提尔皮茨的配合得到的第一个回报,就是约亨对《海军法》第一次修正案的全力支持。
不过提尔皮茨也不知道,知道未来必定会产生英德造舰竞赛的约亨同样也将支持海军扩军计划看成是无本万利的买卖,一老一小两个滑头配合的倒是天衣无缝。
不过不管怎么说,陆军接受了隐形师方案后对军队战时动员集结速度有了巨大的提升,随着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军也就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
而随着汽车在陆军内部得到装备和使用,德军的机动、后勤能力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武器装备上也比历史上更强,但是约亨对施利芬计划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前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长远来看一定会失败的计划。
而失败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施利芬计划制定的过于理想化,错误的估计了战争中的变数,低估了全面战争中一个工业国所能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并且高估了自身对于计划的执行能力。
施利芬计划希望达到的目标过于理想化,他并不是只满足于挫败法国人对洛林和阿尔萨斯的企图,而是希望直捣巴黎,用一场灭国战来给法国人进行一次大放血,就算无法将法国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掉,也要让法国在至少20年的时间内无法再对德国制造任何威胁。
然而施利芬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普法战争德国之所以能快速获胜,除了普鲁士高效的作战能力外还有四个重要条件:列强中立、单线作战、拿破仑三世意外被俘以及法国国内爆发革命,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么有一个普鲁士7年战争的情况未必不会出现。
而且施利芬还对法国人的兵力部署有了极为严重的错误判断,施利芬认为法国除了在凡尔登一线和德国对峙的军队外,既没有部署于后方的战略预备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征召大量后备部队来应付迂回攻击的德军,而这个错误判断最终导致了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的失败。
其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