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心里一直在愤愤不平:为什么,为什么最好的都属于他,我也是儿子,我也是朱家子孙呀!我不服!但是,现在的他可不是小时候,心思已然成熟了很多,知道什么时候该隐忍。
他的这些想法,也就在心里发发牢骚罢了。太子就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挡在他的面前,让其浑身无力,难以反抗,只能选择屈服。
这一天,皇子们照常集中到一起,聆听老师李擅长的讲解。或许,也只有他们,才能让当朝丞相,为其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吧。
今日,李善长身着一套儒家的长衫,就像是真正的讲学先生一样。李善长虽然已经花甲之年,但双目却是炯炯有神,这一点甚至比起徐达都要强一些。
不过,也可以理解,他毕竟是文臣,极少会亲临战场厮杀。而徐达乃是武将,征战沙场,难免会负伤,落下什么暗疾,影响了以后的身体也很正常。
李善长背负双手缓步走进房间,来到讲台处站立。而后他将一把戒尺啪的一下,放在了桌上。众皇子听到这道清脆的声响,浑身不由自主的打了个机灵。
尤其是太子朱标,他对这把戒尺,更是忌讳颇深。可以说,他是在这把戒尺下,逐渐成长的。相反,朱棣,却是没有这样的待遇了,随军南北战争,极少有多少安生日子。
即便是现如今学的一些课程,还都是众将领和母亲,闲暇时教他的。不过,朱棣对于儒家的治国方略,虽然只是略知皮毛,但关于兵法谋略,他却是远远高于其他皇子了。
只见李善长将手里的那本书,缓缓的放在桌子上,悠悠开口:“今日老臣便与诸皇子讲解一下,这为政之要。为政在人,古语说上行下效便是此理也!
圣人云:君为风,民为草,风吹草偏倒。也就是说,为君者,实行什么样的政治方略,便会产生相应的臣民。因此,政治是否清平,全在于为政之人,全在为君者。
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执政者只有具备君子的德行,方能形成仁德之政,使四海臣服,万民归顺。君子者,需得三纲之要义,即为: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悟了三纲,便可以修身了,修身者,分外治与内修。外治即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修身后所要达到的高度,也是君子的人生目标。
内修即是格物,致知,诚意与正心,为明德之根本。做到了修身以德,便会很自然的去推行仁政,天下的贤臣也会逐渐向你聚集,协助天子治理国家,四海生平,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可成。
对于为政之要,你们有没有什么要说的?”说完,李善长放下手里的儒家经典,扫视了一眼众人。大家的眼光,几乎齐刷刷的看向了太子朱标。
很显然,这个时候,也只有他发表意见最为合适。朱标好似也知道这一点,站起身拱手一礼:“见过老师,学生之见与老师不谋而合。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由此可见,以德政教化万民,便可使臣民心服口服,拥护自己。如此,方可万众一心,民富国强”。
听到朱标之言,除了朱棣之外的其他皇子,眼中纷纷流露出敬佩之色。显然是赞成大哥所言的德政,仁义之道,就连李善长都是欣慰的点点头:“嗯,不错!
居然知道为政以德,众星共之,呵呵!”就在这时,朱棣终于忍不住缓缓起身。他读的书不多,并不太了解什么德政仁义,但是他所考虑的,却是很现实的问题。
只见他恭敬一礼:“参见老师,关于这个德政,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想要与诸位兄弟分说一二,不知可否?”听到他的话,朱标顿时来了兴趣,回头微笑道:“哦?四弟有何看法,不妨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