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白银和制钱的汇率,对金融进行调控。官府认为,只要银和钱的比例保持稳定,则市面就是稳定的。
因此保持银钱比例,一直是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银和铜中国都比较稀缺,尤其是铜,需求量太大,光是用来铸钱就无法满足市场流通,这导致康熙年间长期的钱贵银贱现象,一两银子只能兑换到800文制钱,甚至只有700多文。
官府收税是用银子计价,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白银的价值就太高了,因此民间普遍使用铜钱,钱贵银贱现象,影响老百姓生活,官府一直在努力对此进行调控。
直到乾隆初期,这种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各地督抚纷纷报告说钱贵银贱现象,希望官府铸造新钱。乾隆九年十月,由于“京师近年以来。钱价昂贵”,大学士鄂尔泰甚至钱法八条,希望遏制这种现象:
一、镕铜打造,即收集各类铜,熔化铸钱;二、京城各当铺。宜酌量借给赀本银。派给银三千两。听其营运。将所领银两。存留作本。每一日交制钱二十四串;三、官米局卖米钱文。每局各给银二千五百两作本。收买米石。将卖米钱。三日一次。赴市易银交部;四、京城各当铺。现在积钱。宜酌钱数送局,每大当一、彻出制钱三百串。小当一、彻出制钱一百串。俱自行运送官局。交局员发卖。陆续易银给还;五、钱市经纪。宜归并一处。官为稽查。以杜擡价;六、京城客粮店。收买杂粮。宜禁止行使钱文;七、京城钱文。宜严禁出京兴贩;八、近京地方囤钱。宜严行查禁,不许囤钱至一百串以上。
这八条方法,在于增铜钱数量,打压昂贵的钱价,甚至希望收集各种铜器,融化铸钱,把官府的银子借给当铺经营,让当铺把铜钱交上来给官府,还让官府的米局,卖米的钱三日一次上市场上换银子,将制钱尽快流入市场,还要严查囤积铜钱的现象。古代这些文官对经济学原理的认知还是有一些的,虽然比不上后世的专家,但比普通人还是强很多的。
可惜事与愿违,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政策手段能打压的了一时,等市场适应了政策,反而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