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奥匈帝国,都只能望美国项背。
由于跟中国对峙,美国棉花输入中国的渠道立刻就受到了影响,美洲公司禁止美国商船通过巴拿马运河,全世界棉价暴涨的同时,美国本土棉价爆跌。美国其他产业迅速受到冲击,那些依靠英国资金兴建的铁路和各州进行公共建设的债券,价格爆跌,无人问津,英国人为了避险,甚至从美国市场抽走资金。美国金融业立刻爆发了严重的危机,比其他行业尤甚。
只有中国和英国两大强国暂时没有进入经济危机状态,只是受到了一些影响而已。这主要是前几年两国才刚刚摆脱经济危机,挤干了水分。而且在经济危机中,英国是通过彻底锻造出了印度市场,来取代了欧美其他壁垒深厚的工业国家。中国的水分挤得更干净,基本上是靠经济自己的力量,度过了经济危机,本土跟海外领地、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规模,比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还大。加上皇太子推行的高关税政策,实际上让中国本土和海外领地、殖民地之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很难受到外界冲击。
持续对峙下去是不可能的,美国人也不想打仗,他们内部问题比外部还多,尤其是跟中国打仗,没有半分钱好处。跟英国结盟,除了受到佛罗里达的吸引之外,主要还是寻求集体安全,美国总担心中国继续向东部扩张,他需要英国这样的强大国家帮忙抵抗中国。
但直接跟中国开战,还是让美国人很担心,已经打过一次,知道不可能打赢中国,最多能在局部利益上变动,可上次战争,中国是单挑英美西班牙外加欧洲的俄国,现在俄国已经依附于中国,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欧洲其他国家,奥匈帝国苟延残喘,普鲁士一统德国,风头正劲,法国刚刚遭受重创,这种情况下,除非德国发疯愿意卷入一场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战争,而且全力以赴的话,美国就只能跟英国联合对抗中国,而以英国人的习惯,可能地面战争将以美国为主。
美国人不是傻子,让他们以三千多万人的国力,对抗一个六亿多人口的陆权强国,自杀也许更痛快一些。
因此对峙归对峙,美国却开始寻求和解的方法。
英国此时是站在美国一边的,英国已经卷入进来,是不可能斡旋的,而在欧洲大玩平衡手,威望已经达到外交官顶峰的俾斯麦是一个很好的人选,美国邀请俾斯麦出面斡旋。
俾斯麦立刻介入,他也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因为一旦中国跟英国开战,按照英国跟普鲁士当年的同盟条约,现在的德国是必须参战的,德国可不想卷入一场自己无法获利的战争中去。
德国强大的国力,是俾斯麦运用外交手段的后盾,如果没有这种实力,他做的未必比李鸿章更好。
俾斯麦召见中国驻柏林大使,这是刚刚升格的大使,以前只是领事或者翻译成公使,因为按照欧洲的外交传统,大使只是在大国之间互相派驻,显然没有统一前的德国,在中国眼里实在是算不上大国。中国之前只在四个欧洲国家派驻了大使,英法俄和奥地利。
俾斯麦表示了德国不希望看到中、英美发生冲突的态度,同时表示德国跟英国之间有盟约关系,一旦中国跟英美开战,德国将不能保证中立态度。俾斯麦在用德国的中立相威胁,此时德国有这个资本。统一后的德国,人口扩大了一倍,动员的兵力扩大了一倍。如果全面动员,德国能提供两百万軍队。有英美两个富国支持,维持这些兵力作战是毋庸置疑的。英国能提供的兵力也能达到百万,美国至少也是百万,总计四五百万的軍队。
中国的軍队数量更多,可中国能在美洲投入多少呢?长途运输限制了兵力投入,这个时代,跨海作战,运输百万大军和维持相关的给养都是不可想象的。欧洲到美洲之间的距离,却让海洋强国英国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