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若有所思:“我昨天晚上从镖局过来的时候,看见他从楚王府的后门出来,行动很谨慎。要不是他一身红的扎眼的衣裳,我也发现不了。”
“你是说他去楚王府了?他一个江湖医者,去楚王府干什么?当初会试的时候,这家伙连时间都记不住,险些错过了,不像是汲汲名利的人啊。”
“我以前也这么认为,”端木说,“我记得他初次来京城的时候,皇帝再三召他入宫领太医属,他都拒绝了,现在这是怎么了?我觉得短短两三年不见,他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或许……或许他只是不想做御医,而是想入朝做官?他一个江湖鼎鼎有名的大夫,当什么官?哎,我想不通。”
姬婴听端木这么一说,隐约感觉这事透着些不对劲。她撑着头静静地考虑了半晌,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只好拜托端木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大哥,劳烦你和兄弟们帮我留意一下游牧野,尤其要查明白,他为什么要进京。”
“好,你放心吧。”
御花园御清池旁的凉亭里,皇上正拉着江逸臣下棋。国子监祭酒程大人呈上了今年等皇上亲自批阅的试卷,毫无疑问,正是当初会试时的前三名考生的文章。皇上接过来仔细品读一番,转而递给了江逸臣,回头询问程大人的看法。
程大人躬身侍立,黑白参半的胡须颤巍巍的飘飞:“回陛下,臣等暂定考生蔺泽钧的试卷为第三名。这篇文章行文开阔、用词老练,能看出该生胸中自有沟壑,只是个别字句中,有妥协退让之嫌。其他两篇策论中,姬婴的文章偏向攻,容慎的文章偏向守,都严谨务实,文采俊逸,是难得的佳作。臣等不敢妄加评判,故而请陛下定夺。”
皇上笑道:“能让爱卿裁决不下,倒也难得——逸臣,你来说说,你觉得这两篇策论哪个更好?”
江逸臣站起来,将三份试卷一起收好,送还给程大人,拱手道了声“不恭”,答道:“虽说这两篇文章都立意深远、文采斐然,但臣认为,姬婴的这一篇更佳。”
皇上收了笑,问道:“朕听说,你与这个叫姬婴的孩子走得很近?”言外之意,自然是觉得江逸臣有意偏袒。
江逸臣大方地承认:“臣确实跟姬婴交好,但皇上问的是谁的文章好,而非谁跟臣走得近。事关社稷,臣不敢妄言。”
“哦?”皇上的脸色好了不少,“倒是颇有春秋时祁奚举贤不避亲仇的风范。你继续说。”
江逸臣答了个礼,说:“臣是粗人,自小在军营长大,见惯了战场厮杀,明白怯战必亡的道理。且自古文死谏、武死战,若武臣坐视敌军猖狂都避而不战,那国家如何安定?而今北狄死灰复燃,大有长久侵扰之势,岂能避战,等待北狄做大?所以臣以为,蔺泽钧的妥协不可取,容慎的安守不实用,要想社稷安定,必须一战!”
“好!不愧是大名鼎鼎的小怀王,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程大人也附和称赞。
皇上站起来,踱到凉亭长凳边,摆弄着一盆纯白色的栀子花,说:“当日朕带着冉冉出宫散心,却没想到遇见刺客,幸而得了姬婴救护,才免却一难,确实该有些恩赏。但朕听说,他是方晏清的关门弟子。方晏清这个老东西,在朕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做朕的侍读,后来在朝廷做官,总是不安分,指指点点的,吵的朕头疼。后来他也想开了,索性辞了官,去民间开坛讲学,倒赚了不小的名声。想来姬婴年纪轻轻就能让方晏清看上,应该不只是聪慧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脾气相投。恐怕朕又要多一个在耳边嗡嗡的人了!”
江逸臣答道:“自古以来,诤臣与明君共存,有明君,必有诤臣辅佐,而诤臣,定须明君赏识。陛下乃宽厚仁德的明君,怎能将诤臣拒之于朝堂之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