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也觉得应该尽快立储。母后觉得哪一个皇孙适合?”赵匡胤问。
他的几个皇子都还年幼,最大的也只有十岁,这个问题之前并没急于考虑过,所以一时之间也不拿不定主意应该选谁。
一旁的赵普虽没说话,心里咯噔一下,立储非同小可,关系国家社稷。
如此机密和重要的决策,太后和皇上没有宣召其他重臣和宰相,竟然宣召自己一起参与,说明在他们心中自己的位置非同一般。
赵匡胤为了稳定朝局,所以并没有大量撤换周国旧臣,就连宰相也还没换人,可是众人心知肚明,如今皇位已然稳固,大量换血也是早晚的事。
想到将来仕途无可限量,他心中又激动又紧张。
而帷幔后的赵光义也是听的有些心惊,没想到他们谈的是这个话题,到底母后和皇兄会属意哪一位皇子继承皇位?
若说拥戴皇兄无可厚非,心甘情愿,可想到将来若是皇兄驾崩,自己要对年幼的皇侄俯首称臣,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杜太后看着赵匡胤的眼睛,说道:“皇子们年幼,并且没有磨砺和经验。若你百年后能否将皇位传给你的兄弟。有年长睿智又有经验的储君来治理继承大统,才能长治久安,才是社稷之福。”
赵匡胤怔住,没想到母后会有如此打算。
历来皇位只有传给自己的皇子,没有皇嗣才会在皇亲中选择,如此大事他猝不及防。
沉默着一时回答不了。
帷幔后的赵光义却听的心跳加速,血液上涌,耳边嗡嗡作响。
“是我,说的一定是我。陪伴母后这么多年,她最疼爱的果然是我。”心里一个巨大的声音在不断的喊着。
里面的赵匡胤沉默着,想到如今大宋面临种种不易,百废待兴。而天下仍然分崩离析,周围还有很多国家和割据势力存在,肩上的担子重大。
就是统一天下这一项任务,他都不知此生是否能实现,如果实现不了,那么这个巨大的责任就要交给下一位君王。
想到他的那些年幼的皇子,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磨砺,甚至此刻还在粘着他们的娘亲。
而两位皇弟,却是身经百战,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并且都有兵权在手,在朝臣中也各自都有支持的一派。
刚才初听到母后如此提议,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和坚决不同意。
谁都想把最好的一切留给自己的子嗣,何况是代表着一切权利和荣耀的皇位。
可是低头一思量,为了大宋为了长治久安的繁荣安定,更为了皇子们的安危,这个安排却很有道理。
若是将大宋交到一个有能力又仁德的储君手中,自己的这些皇子也能荣华富贵,荫庇一生。
若是硬要将重担交给年幼的皇子,将来位高权重的两位皇叔是否又能真心拥戴?
内忧外患,一个不慎,便会重蹈周国覆灭的覆辙。
赵匡胤渐渐冷静下来,虽然自己还身强力壮,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教导皇子,等待他们长大。
可是凡事还应未雨绸缪,自己是否真的能等到他们足以担当重任的一天?
杜太后看他脸色阴晴不定,并没有催促,说了太久的话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力气,虚弱的闭着眼养神。
这样的事情不能勉强,只有靠他自愿才对大家都有利。
留在寝殿里的只有太后贴身的几个宫人,还有赵普,众人皆知此事关系重大,大气都不敢出。
寝殿内安静的就算是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
而在隐身在帷幔后的赵光义也紧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