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浙江本地特色产品自不必说,各种鱼虾海货也是一应俱全,除此之外更有一些朝鲜,琉球,日本等外域的商品也能在这里找到。
计言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就找到了报到处,一切都很顺利,他的名字早已登记在册,报到验过正身之后,即被分去去其他通译会和一起居住于码头外围的船队营中。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日子并没有那么戏剧性的变化。
他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收发公文信报工作,只不过是换到了郑和的船队里。他不知道到底要在这里等多久,也不知道现在出海的准备工作进展到了哪一步,更加不知道郑和在做什么,甚至因为那些不停进出营地的来自朝鲜、琉球、日本的商人使臣,让他连目的地是不是西洋都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不过计言这个人,是个想的开的性格,总是可以从积极的方面来思考问题。虽然在这边目前也只是普普通通的通译,但是比起在锦衣卫经历司来说,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一是有机会亲身经历这浩浩荡荡的航海行动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一想到自己能够参与这场中华民族史上最著名的出海行动,计言经常会自己忍不住偷偷笑出声来,毕竟他在现代只是籍籍无名之辈。
二是虽见不到郑和本人,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但是同时也免去了计言内心的矛盾,诏狱里那位黑影交代的任务,他自可以名正言顺的抛之脑后,不用去想。
三是这里每天都有各种人来来往往,虽然计言跟每个接触到的人也许都只有三言两句的简单交流,但是大家都是为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而来,因此个个都情绪高涨,气氛热烈,跟成日里死气沉沉、大家言谈举止都谨小慎微的锦衣卫衙门内真是两个天地。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心里想的开,啥都不是事。
到桃花渡报到二十几天后,一个传令太监来到通译们的办事场所,传达了一个消息。
“郑和郑大人今晚饭后要召见营地里的通译们!”
通译们一阵欢呼,连计言在内的这十来个通译虽然来的时间有长有短,时间长的已有月余,时间短的则刚来几天,不过有一点都一样那就是都没有见过这位声名在外的郑大人。
吃过晚饭,计言跟着其他人一起由一位小太监领路,穿过营地,来到了郑和帐中。
这也是计言魂穿以来,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历史人物”。大帐内外烛火通明,计言眼前的郑和有着不太符合这个时代的魁梧身材,着一身便服,此刻正背对着大家,在一个记录着东海海域情况的地图上不停的比比划划。而一个身材比郑和矮小一些的太监,则手中拿着纸笔,在郑和身侧服侍。
郑和其时不过三十余岁,他十二岁与叔父们一起被明军所俘,之后他的其他族人大半被明军所杀,他因年幼躲过一劫,之后在十三岁的时候被宫廷选做侍从而遭受了“宫刑”,十四岁被选进北平燕王府,随后跟随燕王朱棣鞍前马后,更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并深得新皇帝的信任。因此于永乐二年正月初一,被皇帝赐“郑”姓并升任四品内官监太监,随后领旨在此地督造宝船,招募随员,不久的将来即将代表大明朝出使番邦。
通译们进到帐中后依次站开,垂首不语,大家都默默的在等待着郑和发言。
带领的小太监向侍奉在郑和身边的太监示意人都已经到齐了,那位随侍的太监见状走近郑和耳边,耳语了几句。
郑和转过身来,面朝大家,满意的从每个通译脸上扫过,看着这一个个年轻充满朝气的面孔,他虽稍显疲惫但情绪还是很不错,微笑道:“今天是第一次与诸位通译们见面,大家不用这么拘谨。相信大家对于船队目前的情况,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