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道理日本早该抛弃掉这个不切实际的南进计划,奈何日本军方的思路和平常人总是有些不同。日本人的想法是,德国的实力虽然很强大,但主要战力都是在陆地上,况且地处遥远的欧洲,并且缺乏能与日本对抗的海军力量。如果日本寻找到一个机会,在德国做出反应之前,将生米煮成熟饭的话,鞭长莫及之下,德国人有很大的可能会与日本妥协。
大不了到时候给予德国一些特权作为补偿,同时尽量不侵犯到德国在亚洲的利益,相信那位元首会对皇国的苦衷有所体谅的。
当然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德国和日本的关系至少要达到亲密程度,至少要保证德国对日本放松警惕,这样当日本发起东亚攻略时,才能做到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将南亚诸国一举拿到手中。
同时日本也在考虑,是不是能够加入德国在欧洲确立的新经济体系,此时日本已经被西方世界孤立挺长时间了,除了几个拉美国家,几乎没有正常的贸易伙伴。日本当时头顶山寨王国桂冠,商品大都是欧美产品的翻版,加上缺乏生产原料,所有材料几乎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只能靠廉价的人工来节约成本,但问题是当时西方的人工也一样廉价,而且技术也普遍比日本人好,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当时的日本货都缺乏竞争力。
日本的生产工艺还很落后,只能制造质量低劣的廉价日用品,靠数量冲击中国市场,但是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市场也出现了疲软,本国的消费量又十分有限,所以此时日本除了和军工有关的,几乎所有产业都出现了倒退,依靠亚洲市场已经很难再创造出什么利润。
日本多年的积蓄几乎快被美国吸干,只能靠大量印钞来稳定市面,要说日本国内早就应该通货膨胀了,但是日本在国内实行了食物与日用品配给制,同时政府鼓励市民把日常收入拿去买爱国债券,所以那些超发的钱币转了一圈又回到了银行账面上。国民手持一堆债券,勉强维持着温饱,市面上也没有多少闲钱,日用品还算充足,政府的信用还未破产,国民对打赢战争依旧还抱着希望。
日本的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特别是德国开始向重庆输血之后,对于日本朝野上下的心理打击不可谓不沉重,战争结束变得遥遥无期。可以预计到日本将在一场漫长的消耗战中熬干最后一滴鲜血,这显然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帝国的唯一希望,就在于南进计划能获得成功,而南进计划成功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做到德日亲善。我们要保证在局势继续恶化之前,帝国还有奋力一搏的机会。目前看来这个机会不在于南方,而在于北面。
《最新时局处理纲要》要重新修订,要把这些问题全都考虑进去。但是总体的战略是不能变化的,我们既然已经起步,就不能再回头,这一点希望诸位能够深刻的理解,并加以实行。”近卫文麿扫了一眼东条,对方恭敬的点头以示同意。
“为了让独国相信帝国的诚意,我们可以和独国签订一揽子贸易协定,同时也能让日本本国的产品打入欧洲的市场,我们可以向独国提供我们的农产品,比如大豆和生丝。独国和欧洲需要劳动力,完全可以从我们的占领区获取嘛,支那、满洲、朝鲜,想要多少劳工就有多少劳工。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笔买卖从重庆那里抢过来,我们完全可以给出比重庆更好的条件,如果他们有要求的话,哪怕是需要抽调海军的战舰,运送这些劳工去欧洲,我们也完全可以答应下来。
重庆有的,日本全都有,重庆没有的,日本也都有。独国人需要什么,全都可以商谈。务必要让独国人感受到大日本帝国的亲善诚意。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独国那里购买到强大的武器,比如他们的战车和重炮,还有先进的战